2008年,我市正式启动“森林工程”建设,拟用5年时间,完成森林工程建设2200万亩,到2017年,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森林工程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战略,成为我市市民了解和感受城市生态环境变化最为直观的载体。
3年多来,我市以城镇绿化区、各类公园和城周森林屏障为“点”,以大江大河、主要山脉、主干铁路公路为“线”,以“一圈两翼”为“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城市森林工程建设,成效斐然。
截至2011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迈过40%台阶;建成区绿地率38.3%,超过35%台阶;人均公园面积14.3平方米,跨越10平方米关口。在这些主要指标远超“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相关标准的背后,无不印证着重庆——这座新兴的生态宜居之城正在快速崛起。
森林进城:公园绿地星罗密布
“以前真的不敢想象,周边环境会变得这么好。”家住江北区华新街分流道的吴先泰今年已经67岁了。他说,以往,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缺少管理,周边生活污水横流,加上有化工厂、造纸厂,因此周边环境很差,退休后,他每天基本都呆在家中。
“而现在,我天天都要到旁边的公园走走,有时还和朋友在公园里坐坐、下下棋。”吴先泰说的公园就是在我市已建成的鸿恩寺森林公园。公园所在地过去是一片破旧的“城中村”,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我市下大力气拆除房屋150余万平方米,搬迁人口3.8万余人,搬迁企业单位350家,在原址上建起了一个大型绿体——鸿恩寺森林公园,也是我市实施森林工程后在城区建成的第一个森林公园。
2009年,鸿恩寺森林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园内广植桂花、银杏、紫薇等观赏乔木3万余棵,其中桂花逾万株,齐聚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类、60余个品种,为全国桂花园林之最,为周边10万余人提供了一个好的生态休闲健身场所。“现在污水也没有了,空气好得很,整个就是一大氧吧。”吴先泰高兴地说。
“鸿恩寺森林公园仅仅是我市大力绿化城市,实施‘森林进城’战略的一个缩影。”市园林局一负责人说,在城市森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市在城区突出“四大一升”,打造独具山水特色的近自然城市森林。各地纷纷通过拆迁老居民区、危旧房或利用闲置的空地等方式新建城市公园或修建社区公园,大力实施城市增绿。全市39个区县(包括北部新区)都至少建设了1个以上的城市森林公园或大型绿地,鸿恩寺、照母山森林公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截至目前,我市共在城区种植10公分以上大树630万株,新建各类公园、小游园882个,新建广场164个,其中500亩以上公园56个,市民出门不到500米就能进公园、进小游园,初步实现“森林进城”目标。
森林围城:建起城周森林屏障52.1万亩
在城市森林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市除了大量增加城市内部的绿地外,还大力进行城周森林屏障的建设,对环抱和贯穿城市的各条山脉和山地进行全面绿化,以期达到“森林围城”的绿化效果。
“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要到照母山登山锻炼。”近日,在我市的照母山森林公园,记者见到了一批登山爱好者,他们都是附近学校的学生,他们告诉记者,以往光秃秃的照母山,如今已经成了周边学校业余登山队的据点。一有空,大伙就相约来此。
据了解,照母山森林公园坐落在北部新区大竹林片区,总面积4300亩,以往山上杂草丛生,人烟稀少,是北部新区近年来城周森林屏障建设的重点。整个公园建设历时1年半,2011年6月正式建成,园内栽植了上千种、10多万株植物。35个各具特色的景点分布其间,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
“城周森林屏障是城市森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几年来各地都花了大力气进行建设。”市林业局一负责人说,目前,我市城周森林屏障建设推进速度较快,效果较好,缙云山、明月山(包括玉峰山和铁山坪)、铜锣山(包括南山)、中梁山(包括歌乐山)等在内的主城各大山脉,以及照母山等大部分山地都完成了大面积的主体绿化,各个区县县城周边,也基本完成了城周森林屏障的建设,全市总的实施面积达52.1万亩。
同时,我市大力实施主干道高速路和通道水系绿化,316条城市干道、节点绿化升级,一些路段建成10-20米林带。实施通道绿化2万公里,乌江、嘉陵江、大宁河及区县绕城河等重要水源地,也全面实施了绿化。
如今,我市“森林围城”的绿化效果初显。在去年我市进行的“鸟瞰新重庆”的拍摄中,摄影师就在飞机上感慨,如今重庆整个城市都被绿色包围着,这在以往绝难看到。除了一些大的山脉形成的绿色大圈之外,整个城市还被绿色的小链条分成了一块一块的,那些都是已经绿化完成的公路和河流。
生态价值凸显:城市蓝天青山绿水交相映
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市民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气好了,天也蓝了,水也清了。但在林业专家眼中,森林的价值是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的,除了森林的传统产出外,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和空气负离子、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等等,都具有相应的生态价值。
去年10月份,中国林科院和重庆市林科院相关专家,以我市2008年至2010年的825万亩新造林为例,进行了一次测算。结果显示,这些新造林全部成林后,每年产出的价值将达183.91亿元,其中,除去传统的产出,这些森林的生态价值超过150亿元,占到森林总体价值的80%以上。
比如固碳制氧方面的总价值就达到41.17亿元。其中,每年增加吸收二氧化碳能力773万吨,按照中国绿色碳基金会二氧化碳吸收指标178元/吨计算,价值13.75亿元;增加释放氧气能力457万吨,按照工业制氧价格600元/吨计算,价值27.42亿元。现在市民觉得空气好了,负氧离子多了,这些其实都是森林在发挥其生态价值的结果。
另外,森林还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价值。825万亩新造林成林后,每年的涵养水源价值达到13.57亿元,每年的保育土壤价值达到35.12亿元,每年的净化环境价值达到12.93亿元,生物多样性维护价值则达到49.5亿元。
“虽然以上的测算对象是全市整个的造林面积,但就城市森林工程来说,其核算标准也大致一样。”市林科院一负责人说,随着重庆城市绿体的大量增加,其生态效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整个城市森林工程建设,其带来的生态效益价值至少超过10亿元。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超90%
随着“森林重庆”向纵深推进,我市“生态立市、绿色兴政”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近几年的‘森林工程’建设,市民觉得生态环境好了,因此,都积极参与到植绿护绿的活动中。”市绿委办一负责人说,为了更好地引导市民参与绿化,我市先后开展了“我植一棵树、共建一片林”为主题的“身边增林”活动;“绿满城乡、福满巴渝”为主题的“双十”行动;“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为主题的“八创”活动;“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为主题的“绿山富民”行动;“情系于树、铭志于林”为主题的“绿化长江 重庆行动”等大型植树活动。
同时,在全市每个区县(自治县)都划定了1-3个纪念林基地供市民植树。并进行创“市级森林城市”、“森林村镇”、“森林通道”、“森林单位”、“森林住宅小区”、“森林市街”等“森林八创”活动,市民爱绿护绿植绿意识大大提高。
3年多来,全市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5889万人次,义务植树3.04亿株,面积190万亩;义务植树尽责率则由“十五”期间的87%上升到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