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批复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我市当前保持大好的发展形势,进一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带来重大契机。”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表示,《规划》颁发把重庆推向了西部开发新十年的排头兵位置,无疑会形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有助于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
重庆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发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点。
《规划》提出:“要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着力培育重点经济区”。
“由此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必将对重庆等西部地区的重点经济区予以优先安排。”杨庆育举例说,比如,去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将重庆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到1188平方公里;又如,MDI一体化项目开工、国际云计算试验区落户……这些都为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提供了实在的支持和更大的空间。
有助于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途径。
《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重庆直辖市和其他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重庆是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十二五”期间,将围绕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品质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工业园、大型聚居区、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建成“五个重庆”。
同时,根据《规划》提出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到2020年我市城镇体系和人口分布将按照主城区建成特大中心城市,形成千万人口和千平方公里的规模;六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建成集聚500万人口和500平方公里的第二个城市梯级;23个区县城建成集聚600万人口的第三个城市梯级;广大乡镇和农村集聚1000万人口。
到2015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形成三大梯级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
有助于重庆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的直辖市
重庆是国家批准设立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规划》提出:“进一步推进重庆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体现了国家对重庆先行先试、示范全国、带动西部的期望和要求。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根据规划提出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统筹城乡体制机制等工作要求,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症结,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改革破解难题,依靠创新增添优势,在户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逐步建立起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
到2015年,力争非农户籍人口比重达到50%,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到10个百分点左右。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稳定在2万亿元左右。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杨庆育表示。
有助于重庆加快建设现代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规划》提出:“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全面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杨庆育解释说,在《规划》中,涉及我市一大批包括郑渝、渝怀二线铁路、重庆兴隆场铁路编组站、江北机场第三跑道、金佛山水库、观景口水库等重大项目纳入,随着这批项目的开工上马,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势必迎来又一高潮。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会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重庆汇集,为重庆加快、率先发展提供更多的要素支撑。
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有1.5万亿元资金投入重庆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重庆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高速公路“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铁路“4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水平和物流保障能力领先西部,成为西部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地。
有助于重庆加快建设西部地区现代产业高地
要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产业发展是关键。
《规划》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提出加快发展能源、资源加工、装备制造等西部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予以高度的重视,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这一点上,重庆可以说正在抢占先机。比如笔记本电脑已形成‘4+6+400’产业集群,引进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太平洋电信等战略项目,亚洲最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启动实施等,此外,金融业成为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杨庆育说。
同时,《规划》明确将在重庆布局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等产业,突出了重庆在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地位。
到2015年,重庆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0亿元,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将超过10%,金融结算中心年结算量将超过2500亿美元。
有助于重庆加快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打造重庆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杨庆育说,“十一五”期间,重庆抓住国家开放战略由沿海向内陆深化的契机,创新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功争取国家布局两江新区、寸滩两路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以及4个国家级开发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海内外投资者抢滩的热土。“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到2015年,两江新区GDP超过3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在服务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有重大进展,“一江两翼三洋”国际贸易大通道基本形成。全市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境外投资300亿美元,建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放高地。
有助于重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提出:“要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出标准及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加大中央财政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杨庆育透露,经多方积极争取,我市的城口、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武隆、秀山、酉阳、彭水等10县已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每年每县将新增中央转移支付1亿元左右。他说,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在全国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环境战略定位,规划特别强调要开展三峡等库区生态综合治理,实施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为进一步改善重庆库区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规划》还提出,要积极推进重庆等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和低碳试点,对推动重庆走绿色发展之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努力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Ⅱ类,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Ⅱ级以上天数保持在311天以上。
有助于重庆坚持走民生导向、共同富裕发展之路
《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并明确了提高就业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创新社会管理等重点任务。
“这与重庆民生共富道路的顶层设计相符合。”杨庆育说,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把民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提出“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目的,也是经济发展动力”,“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出台“民生十条”,五年间,民生投入翻了两番多。
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直接惠及民生的投入可达1万多亿元,可带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到2.5∶1;新增330万就业岗位和200万个市场主体,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建成公租房4000万平方米,解决30%以上的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