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一大早,双胞胎小姐妹唐翡双、唐翠双穿着嫩绿色的纱裙,打扮得漂漂亮亮,准备上台表演舞蹈《春天的故事》。这天,在她们居住的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里,配套的小学正式开学。
早晨的风还有些刺骨,姐妹俩的小脸冻得通红,但心中满是喜悦。“一想到以后一出家门就是学校,我们就高兴。”姐姐兴奋地说,终于不用一大清早就瞌睡兮兮地转好几次车,去远处的天宫殿小学上学了。
不仅如此,据市公租房管理局表示,她们在这所公租房小学上学,不需要交学费或是其它费用。这样的小学,在我市每个公租房小区都会配备,以供小区承租户的子女免费就读。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重庆的公租房从一个新词迅速变成全国的热词。截至去年底,它不仅直接解决了约3万余人的居住问题,还为我市的住房制度改革画上了最闪亮一笔。
新华社评论称:以公租房为核心的住房供应“重庆样式”——“双轨制”住房供应理念、土地供应融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等,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城镇化推进中的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
重庆书写房改样本
“住房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问题”,市委书记薄熙来曾说过,“我们党要赢得民心,就要为老百姓盖房子,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
市长黄奇帆也曾表示,居住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住房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兼具商品和保障的双重属性。不管房价调控得多么好,但总还有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拿不出钱买房。一个社会的住房供应不能100%是商品房,具体比例可以根据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定,但住房配置“双轨制”是我们社会应负的责任。
为此,我市在对商品房进行调控的同时,也搭建起了一套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
2009年冬天,一个温暖人心的决定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作出:重庆将开建公租房。
2010年6月,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住房作为头等民生大事,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调控思路,并决定以公租房为“抓手”,构建新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尤其是解决不属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又暂时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
同年,公租房还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并承诺,3年内要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公租房——这个新词开始为人们所知晓,它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提供优惠租赁价格,由国有企业持有产权,面向在本市就业的无住房人员或住房困难家庭租赁的房屋,重点解决“夹心层”人群的住房问题。它也与原有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农民工公寓这5种保障方式,形成“1+5”保障性住房体系,达到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全覆盖”。
“在房价高涨的背景下,重庆的公租房制度触及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是对完善城市住房制度的重大探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评价。
至今年底将有15万户入住
去年4月16日,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迎来了它的首批承租户,这是我市第一个签约入住的公租房小区。这时,距离公租房的开建,仅过去了14个月。
那天,河南人李玉光是首批拿到钥匙的承租户之一。
“当初我以为外地人不能申请公租房,没想到一打听,重庆的公租房申请没有任何户籍限制。”公租房申请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在重庆,只要年满18周岁、有稳定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本市无住房或住房面积低于城市住房保障标准的市民,都可以申请公租房。而且,住满5年后还能把房子买下来。
“房子的户型多种多样,装修也好。你看,卫生间、厨房都基本上装好了,再添点家具我们就能住进来,以后争取把它买下来,在重庆扎根。”李玉光说,小区及周边的环境配套也让他们十分满意:道路两旁种满了青翠的竹子和香樟,每栋楼齐刷刷都是白色腰线、灰色“外衣”,超市等各种便利的商业设施就在楼下,广场、健身器材也一应俱全。在家门口,还有轨道交通、公交车停靠。
市公租房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我市主城区所有公租房项目均位于一二环之间的21个大型聚居区,而且,我市所有的公租房小区都和商品房小区混建,“住在公租房里,能享受到中档商品房小区甚至更高水平的住房条件和配套。”同时,公租房也不能由私人企业建设或管理,它永远姓“公”,其资金筹集、建设环节等都是封闭运行,租金只有市场价的6成左右。
为了确保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落实,市国土房管局专门建立了规范、有序、高效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供应机制;有土地储备的国企则拿出了手里毗邻轨道交通沿线或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块;在建设中,负责修建的国企也非常“给力”,又好又快,“三天一层楼”;市建委专门制定了《公共租赁房设计标准》,并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
层层关卡的设立,只为能够让更多人实现“居者有其屋”。
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开建2871万平方米公租房,通过4次摇号配租分配了8.2万套,加上工业园区和远郊区县分配的公租房,全市公租房分配量达到了11万套,惠及群众近30万人,累计入住1.5万户、约3万余人。预计到今年底,全市累计有15万户家庭入住。
从“有房子住”到“住得舒服”
“来,手洗干净了,大家一起包汤圆啰!”今年春节前夕,民心佳园居委会里开展了一次热热闹闹的包汤圆活动,小区里春节不回老家的农转非居民、孤寡老人、贫困户居民,纷纷来到这里包汤圆,一起团个年。
“住进来之后确实感觉不一样。”腿部有残疾的孙双莹老人热衷于参加小区的各种活动,“小区里面邻里关系特别好,生活也大变样了。”
春节前,在康庄美地小区,承租户们免费领到了书法家现场书写的春联。
……
“公租房小区,在这个集合了各类人群的新型社区里,如何协调邻里关系、规范居民行为、化解内部矛盾,成为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市公租房管理局负责人坦陈,由于小区里每个承租户的文化程度、生活背景都不尽相同,需要经历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磨合,文化冲突在所难免。如何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是决定这一“民心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
为了打造平安、健康、和谐、宜居的公租房小区,我市分四步走,创新了公租房小区管理模式。
第一步构建起管理网络。由市公租房管理局和公租房小区属地政府联合组建社区管理委员会,整合属地有关部门和驻小区单位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承租户委员会、楼栋长、社区志愿者等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网格化管理。
第二步是创新服务方式。每个公租房小区的物管公司都是经过招标选聘,只有一级资质的物业公司才能为公租房小区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结合小区周边的产业,对小区居民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截至目前,已帮助1300余名承租人实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对小区内承租户信息建档,对小区残疾人、孤寡老人、智障等困难群体开展联合帮扶。现在,公租房小区里的3000余户困难承租户都有了慰问救济,700多户困难承租户也有了帮扶对子。
第三步是丰富小区里的文化生活。据介绍,小区“唱读讲传”等社区文体活动经常化,组织红歌会、篮球赛、新春联欢会等社区活动。
第四步是提高居民素质。“要实现公租房社区的融合、稳定,需要实现居民心理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和市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这就要做好物业管理、房屋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更需要集合党政、民间、居民的力量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该负责人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周一课的市民学校应运而生。此外,通过每周一期的小区专栏、短信教育平台,来引导承租人培养文明意识和行为,居民素质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