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郎送到辣椒林,手摸辣椒诉衷情;要像辣椒红到老,莫像花椒起黑心……”今年元宵节,黔江区小南海镇桥梁村格外热闹,该村农民文艺服务队的队员们,上至80岁,下至10岁,编排了一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节目,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文明创建让桥梁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村支部书记王仁江说,以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桥梁村的土家旧曲如今谱上新腔,奏响了文明新曲。
2009年,桥梁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2011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互帮互助”纳入村规民约
桥梁村坐落在小南海镇东北,全村幅员5.4平方公里,仅117户,400余人。从生态环境来看,桥梁村依山傍水,生态宜人。
“这亮堂堂的农家院落,可是这几年才住上的。”看着眼前的风景,78岁的村民王承全笑得一脸褶子,“原来都是土房子,又黑又潮,外面还污水横流。”
为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该村通过推行院长负责制,和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并大力改灶、改厕,建设清洁能源沼气池,彻底杜绝了脏、乱、差现象。各家各户还在院落四周种上了花草树木,为桥梁村添上了色彩。
环境变美了,为保持整洁的环境,村民们自发制定了《村规民约》,除了对村民文明习惯作出约束,还特意将“互帮互助”纳入了规章。
王仁江说,2005年,村规制定以来,有个别村民家里发生火灾,村民捐钱捐物,并出力帮忙修建房屋,在全村形成了良好的互帮互助氛围,这个村落,“家”的意味更加浓厚。
“民俗”旅游带火乡村经济
村落环境焕然一新,再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慕名而来的游客逐年增多。尝到甜头的桥梁村,开始有了打造旅游景点的“野心”。如何打造?王仁江盯上了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
该村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淳朴的村民沿袭了祖先能歌善舞的禀赋,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婚恋、丧葬等风俗习惯,其中,当地后坝山歌已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调子戏则正在申报重庆非遗。立足神秘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该村成立农民文艺服务队,编排了众多具有民族风情的文艺节目,随时向四方游客表演彩龙船、花灯、山歌、年宵舞、唢呐、哭嫁歌、调子戏等特色节目。
演出的内容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旧曲谱新腔,深受游客欢迎,如调子戏《温总理送嫁妆》,生动演绎了家电下乡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赡养风波》则告诫村民需牢记尊老爱幼这一优良传统。
逢传统节日,依惯例,村民们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过现在加入了“唱读讲传”元素,老调弹出了新意。旅游带动经济,加之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推进,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实现7400元。
“唱唱歌,跳跳舞,生活真幸福!”王承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