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9项,市级“非遗”名录159项。随着传承人日渐高龄化,数量如此多的“非遗”资源,如何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昨日,记者就此对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进行了专访。
据谭小兵介绍,重庆32个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已经去世5个。他们是走马民间故事的传承人魏显德、接龙吹打的传承人李自春、酉阳摆手舞的传承人田景仁、秀山花灯的传承人石化明和川剧传承人陈安业。
而我市目前健在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也已经达到50多岁。
“陈邦贵老人是川江号子领域颇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人物。但他生前并不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因为评选的时候他已经91岁,年纪太大了,不能达到每年培养多少传承人的目标。这说明我们对传承人这个问题的意识还是晚了点。”谭小兵表示,因此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势在必行。
“黔江的南溪号子进了校园,传承的范围就比较广泛。而巫山的抬工号子因为还有劳作的土壤,目前不会面临失传。”谭小兵介绍,除了搭建平台和扩宽保护途径外,还要在激励和考核、退出机制上进行完善。比如各级财政对传承人的扶持、各种项目基地、项目研习所的建立;对目标任务的考核制度;对未完成任务者的惩罚机制;对学习“非遗”者的鼓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