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眼中的“平安重庆”。“我女儿现在自己坐公交车上学放学,我早已不再去接送她了。”日前,在重庆工作的西安人韩小敏欣慰地说,她专门“考察”过女儿上学放学的这段路,“有校警、有交巡警平台,再也看不见闲杂人员,很安全”。
2008年,因工作调动,韩小敏随丈夫来到了重庆市沙坪坝区。他们把家安在沙区金沙港湾小区,在位于杨公桥的市68中学,为女儿办理了入学手续。韩小敏至今还记得当时送女儿入学的情形。
那天,她送女儿进校办理了相关手续后,独自到校园周边“考察”。学校的校门就在杨公桥立交桥旁边,当地派出所在这里设了好几个治安值勤亭,但大门口时常还有“黄头发”转悠。学校大门旁一条小巷子黑漆漆的看不到头,角落里还隐匿着游戏机室、台球室等。“看了以后太不放心了!”韩小敏为女儿上学的安全担忧,每次女儿上学放学,她不管多忙,都得亲自接送才安心。
2010年5月,细心的她送女儿上学时惊喜地发现,校门口站着一名警察,还有几个身着统一制服的保安,警察警惕地注视着校园周边的情况。在大门外,还站着两名警察,他们在校门口的公路边一边指挥交通,一边引导进校的学生和家长。后来,韩小敏才知道,站在校门口、戴黑色大盖帽的是校园警察,站在大门外,指挥交通和管控街面治安的是交巡警。
又过了一个多月,韩小敏又有新的发现。校园外隐匿着的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消失了,“黄头发”们也不见了。晚上,明亮的路灯,照亮了学校大门通往对面马路公交车站的路面,那是她女儿每天都要走的路。
“重庆这3年来在社会治安上的变化确实大。这样的变化,惠及到生活在重庆的每一个人。”韩小敏说,平安重庆,甚得民心。
打造平安之城,从斩断黑恶开始
平安,关系着每一个人,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无论是小商贩还是白领金领,没有平安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幸福生活就无从谈起。
重庆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2009年3月底,我市更是启动了“平安重庆”建设。“平安重庆”建设的第一枪,直指盘踞山城的黑恶势力。
2009年6月3日凌晨2时许,江北爱丁堡小区传出两声枪响,一人当场身亡。重庆警方很快查明,这是一起涉黑团伙内讧引发的血案。案发后短短一周,直接参与持枪杀人的3名犯罪嫌疑人落网;随后,一个多达34人的涉黑团伙浮出水面。
黑恶犯罪,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它逐步滋生,转型升级,与黄、赌、毒、枪等犯罪“合流”,并向其它领域扩张渗透。突出表现在:枪患严重,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以前,涉枪案件成倍上升;数百个黑恶团伙交叉作案,气焰嚣张;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居高不下。另外,直辖以来,全市有70余万件积案未破,6200余名网上通缉人员在逃,群众对此反映激烈。
2009年6月以来,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了新一轮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法、纪检、经济多条战线联合出击。
办案人员准确把握黑社会的四大特征:有刑事犯罪、有严密组织、有经济来源、有官商勾结保护伞。坚持“打击面既不缩小、也不扩大,定性上既不压低、也不拔高,做到不枉、不纵、不漏”。他们坚持打黑除恶与专项行动相结合、与侦破命案相结合、与惩治腐败相结合,实事求是依法办案。
截至目前,公安机关立案侦办涉黑涉恶团伙500余个,抓获涉案人员5700余人,切断非法放水资金700亿元;检察机关提起公诉398件2600余人;法院一审判决266件2000余人。陈明亮、岳村、陈坤志等一批重大黑恶犯罪团伙被摧毁;依法查处了文强、彭长健、刘信勇、赵文锐等77名黑恶势力“保护伞”。
黑恶分子被打掉,市民拍手称快。巴南、璧山、南岸、九龙坡等地群众高举横幅、手捧锦旗,先后到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和政法机关,感谢他们伸张了正义。
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还得到了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专门作出批示:“打击、铲除黑恶势力,是让老百姓过上安定日子的‘民心工程’。近期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政法机关加大工作力度,见到了明显效果,为人民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实事。”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称赞重庆的打黑除恶工作“打得好、打得准、打得狠”。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先后有20多位中央领导及700多位省部级领导来渝调研视察,他们对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给予充分肯定。另外,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各界人士来渝访问,也对重庆打黑斗争给予充分肯定。
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还推动了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专家学者对重庆打黑实践的研究成果和立法建议,在《刑法》第八次修订中加重了对有组织犯罪和“保护伞”的刑罚处罚,新增了财产刑罚。
共建和谐之城,真情真意化解社会矛盾
“刘书记,我希望我们社区的文化长廊能够加强后期管理和保洁。”去年12月13日,渝中区区委书记刘强在该区“领导干部社区工作日”当天,来到朝天门街道棉花街社区,参加该社区正在召开的环境综合整治征求意见议事会。
见到了自己辖区的“一把手”,居民代表们十分意外和高兴,抓住机会,直接面对面地向区委书记提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刘强不时地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统统“打包”。能够当场解决的,立即交办街道和部门处理;不能及时处理的,作好记录,和居民代表商量好意见反馈的时间。
解决群众的实际诉求,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系地方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我市坚持既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
2008年以来,全市持续开展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全市20万机关干部每年参与接访下访群众30万人次,累计接待群众244万人次;市、区县迄今共投入134亿元,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35万余件,从政策层面推动解决了55项群体性信访问题,惠及群众600多万人。一大批矛盾纠纷及时得到化解,市民的合理诉求及时得到了满足。
去年,市委出台《关于推动干部下访群众制度化的决定》,成立市和区县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次建立群众工作体系。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认为,重庆的大下访活动成效前所未有,全国一流。
“大下访”活动取得的成效,还体现在尊重个体、畅达市民诉求表达渠道上。近日,曾一直住在渝中区十八梯的居民赵华明,由不足10平方米、没有厨房和配套设施的“穿斗房”,搬进了75平方米的小区电梯房,说起从搬离到装修新房的经历,他感受到了公平和温暖。
赵华明曾住的渝中区十八梯月台坝44号的家,是父亲留给他的。这间房屋建于民国,后来屡次维修,原本是一所公馆的厨房,后改建成住房。“房子太小,没有厨房,我们就在屋外搭一个偏棚煮饭。”赵华明说,这间房子也就只能遮风避雨。
2010年7月,渝中区决定对十八梯片区进行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部门主动上门搞民意调查。十八梯的房子太老、太旧了,哪户人家不想改善?但大家住惯了,也不愿离开这里。知道了大多数居民的想法,危旧房改造部门积极做工作,多次上门宣传拆迁政策,又开展了几次民意调查,启动重大决策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明确了一个拆迁条件:当地居民不满意不拆迁、群众不点头不拆迁,把拆迁的决定权交给当地居民。
一系列宣传和倾心交流,让赵华明和他的邻居们逐渐明白,原地还房的诉求尽管有一定道理,却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操作上很难实现。当地党员干部的交谈也让他明白:拆迁,不是把当地居民赶出十八梯,而是以此为契机,开启崭新的幸福生活。
看了好几个安置房项目,赵华明最终选择了李子坝168号4栋的一套7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住房。搬迁后,他很快拿到了拆迁费、搬家费、过渡费、装修补偿费和提前搬迁奖励等一系列费用,足够他再安新家。
我巿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尊重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容易发生信访问题的旧城改造过程中,主城9区已完成危旧房拆迁1218万平方米,涉及15万户,强拆户数不到0.33%,主城区拆迁安置类信访问题下降了90%以上。
新型社会防控体系,提升市民安全感
今年春节黄金周,两组数据特别引人注目。春节七天,我市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7.5%和32%。另一组数据是,春节7天我市有2.4万余件交通违法行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纠正。
创造这些数据的,正是重庆1.4万名交巡民警。他们以全市500个露天平台为据点,通过开展一系列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和治安管控,守护了城市的安宁。
2010年2月,我市警方启动了交巡警合一改革,变以往的8小时工作制为24小时全天候工作,在全市主要街道、步行街、车站、港口、旅游景区、主要道路布建500个功能强大的交巡警露天平台,1.4万名交巡警轮番值守街面,实现“猫鼠同步”。这一警务体制改革,极大地加强了社会管控力度,特别是夜间治安防控的力度,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
去年11月19日零点左右,渝北区交巡警沿210国道,在农业园区附近巡逻。这时,两名骑着摩托车的少年引起了交巡警的注意。他们没有佩戴摩托车头盔,未靠右行驶,非常危险。民警立即驾车追上去,示意他们靠边停车。
停车后,民警让摩托车驾驶员出示驾驶证、行驶证,两人却支支吾吾。这时,一个细节引起了民警的注意:他们驾驶的摩托车虽然发动着,但并没有插上钥匙。
经民警仔细询问,这两人才如实交代,当晚在渝北区学府佳园小区,他俩采用破坏方向锁的方式,将摩托车盗走,本想卖掉换点钱花,却没有想到,在返回途中撞上了正在巡逻的交巡警!
“交巡合一”产生了新的警种:交巡警。它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安全感,更好地履行着“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管理交通、服务群众”职能,大幅提高了群众的见警率、警察与犯罪分子的碰撞率,全市街面犯罪下降40%。
另外,我市于2010年5月,在全国首创校园安全新型警务机制,5530名校警携7万余安保人员进驻全市1.1万所校园,构建了公安校园安保支(大)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防控体系。去年3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将“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规定派驻校园警察,保证校园安全”写入了《条例》。
交巡警守街面,派出所控社区,校警值守校园,多警种相互渗透延伸,相互支撑策应,极大地提升了警方对整个社会面的治安管控力度。去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9.7%,其中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八类暴力犯罪和街面可防性侵财犯罪发案分别下降34.1%和39.3%。
而在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上,我市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民生”的理念,坚持走安全发展之路。去年,我市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创历史最佳;出重拳打击整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连续57个月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交通事故;连续14年未发生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
市委出台了《关于坚持安全发展加强安全生产的决议》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编制实施全国首部《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形成了较完善的政策支撑、投融资保障和督查问责机制,为全国安全发展探索了新路。
"平安重庆"建设,历经3年的努力,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公众安全感指数持续攀升,2011年达到96.51%;大量社会矛盾有效化解,2011年全市群众信访总量与2007年相比下降44.9%;全市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通过"平安重庆"建设,重庆的社会治安大幅度得到改善,大量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明显净化。重庆市民“出门不担心”的愿望早已实现。
“重庆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新成效,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尤其是平安重庆建设,给3200万重庆人民带来了福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如是评价。
平安给重庆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利用外资增速连续4年全国第一,落户重庆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超过200家。重庆被评为亚洲十大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
平安重庆,人人共享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