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马,千金裘,当然都是奢侈品。如今胡润把茅台列为奢侈品牌,李白如果在世,肯定不会有意见。
酒徒的赞成票只供参考,可步步惊心的涨价早已说明了一切。俱往矣,不要再慨叹战争年代士兵们用它泡脚了,也不要再纠结于有关人士的表态:“我一直的主张都是要让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再说了,一个本土品牌能够和路易·威登、爱马仕和宝马并驾齐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举杯庆贺吗?难道真的要让拉菲之流霸占中国人的宴会厅吗?
逢年过节,酒文化是最有趣的戏码。有人说,茅台既然是奢侈品牌,就应该退出公务宴请。这一声叫板,是不是老戏新唱呢?
春节喝了几瓶奢侈品?
记者 金姬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说:“我一直的主张都是要让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他说的是成本价吗?
风波
春节前一哥们发微博:陪领导吃饭,最后向领导邀功,“今天我可挡了不少酒”,领导却说:“以后茅台不用挡!”
这不是段子,谁让这年头茅台总和“奢侈”沾边呢?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2胡润全球十大最值钱的奢侈品牌”上,茅台以120亿美元品牌价值排名第四,仅次于路易·威登(LV)、爱马仕(Hermès)和宝马(BMW),成为全球最值钱酒类奢侈品牌,茅台也是中国千万富豪送礼品牌名单上唯一入选的中国品牌。
胡润表示,茅台进入十大最值钱奢侈品牌榜单,跟目前被炒高的价格无关,主要是其已符合奢侈品定义。首先,茅台定价在同类产品中最高,决定其主要销售对象是富豪,非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此外,茅台每年产量有限,提升了地位。“拉菲和轩尼诗的销量远没有茅台高,品牌价值自然低一些。”谈及排行榜的制订标准,胡润表示,具体算法是公司市值去除非品牌因素带来的贡献,再乘以品牌溢价比例,最终确定品牌价值。上市公司以2011年12月31日的股票收盘价计算市值,非上市公司市值则是参照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市盈率评估。
对此,茅台集团的表态却十分“不领情”--既没有申请过奢侈品牌,也不知道胡润榜单的事,胡润一厢情愿的评选和茅台没半毛钱关系。茅台如惊弓之鸟实属无奈,“入奢”一事在2011年第四季度已经让这家国企焦头烂额。
2011年恰逢中国入世十周年,世界奢侈品协会决定对世界各国奢侈品牌重新"排座次"。茅台集团看到了机会。要知道,在中国贵为"国酒"的茅台,其实在国外餐厅并不招人待见,尼克松喝茅台那是外交需要,一般老外也根本不碰这玩意儿。全世界的烈性酒原料不同而没有统一标准,普通人不敢轻易尝试一款白酒舶来品。于是在去年10月底,希望打开国外市场的茅台集团主动打电话给北京的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希望申请进入"全球奢侈品牌100强"。谁知此事一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发热烈讨论。到了12月初,茅台集团派了一名领导亲自到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坦言有关部门已介入此事,加上舆论压力,茅台不得不暂停入奢申请。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首席执行官欧阳坤觉得有些惋惜,他对《新民周刊》表示:“茅台入奢的事太敏感,因为涉及国有资产。这不是一个市场行为。只要茅台申请,肯定就能入选,其实现在全球烈酒奢侈品的消费量很低,无论是轩尼诗还是人头马。一般世界奢侈品协会对申请者会进行3个月时间的考察,看品牌的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反馈。通过的话,第二年就能进入全球100强的榜单。好处是可以轻易进入欧美市场,因为世界奢侈品协会评审委员会中有很多是各国贸促会代表或外交使节。”
暂停入奢的茅台,失去的是进入全球市场的大好机会,但它又有多少损失呢?毕竟现在中国境内已经供不应求。坊间传闻,叫停茅台入奢的最大原因是如果把茅台定义为"奢侈品",以后官员吃饭就不好意思公开喝了,因为国务院法制办已出台政府各部门"不得采购奢侈品"的相关条例。还记得去年4月曝出的中石化巨资买茅台的事儿吧?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今年初在谈及"三公经费"时也坦率地表示,茅台那么贵,如果不是公款消费,绝对不会到那个价格。而在1月中旬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上海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在公款消费中明确禁止喝茅台",并倡议“各级纠风部门也应把禁止喝茅台列为检查内容,像禁止消费卡一样予以查处。”第二天,茅台股价应声下跌5.98%。
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开始"喊冤",国酒茅台是民族精品,需要的是公众的呵护、爱护和支持。"国酒茅台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伤害茅台就是伤害我们自己。茅台是整个白酒行业中上缴税金最多的企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怎么能和腐败联系在一起呢?"这种"巨大贡献"在2011全年跌幅约25%的A股市场可见一斑。去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净利润为65亿元,预计201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65%以上,而2010年净利润为50.51亿。其中,高度茅台酒的毛利率平均为93%,低度茅台酒为91%,远超五粮液的30%和洋河股份的23%。
树大招风。今年1月有网友根据贵州茅台公司2011年中报数据分析其成本,发现茅台很暴利:高度茅台酒去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约85亿元,营业成本约5.5亿元,营业利润率80.68%。据此测算,营业收入是成本的15倍。而贵州茅台公开的最近一次提价公告显示,53度飞天茅台酒出厂价为每瓶619元,以此计算出每一瓶营业成本的确约为40.3元(含包装)。这不禁让人想到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的那句话:"我一直的主张都是要让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老百姓这才发现他可能说的是成本价。
当然,网友的这种测算方法未必准确;而价格和成本悬殊者,也不止茅台独有。古驰(Gucci)公司总裁去年自己爆料称,路易·威登帆布包的材料成本是一米11欧元,古驰皮包的材料成本则是0.305米50欧元。对此,奢侈品公司的解释是,奢侈品的价值基于一系列内在属性,远远超过生产的材料成本。
茅台没有奢侈品之名,却有奢侈品之实。业内人士估计,茅台年产量要达到3万吨才能基本供求平衡。但目前茅台酒年产量才1.1万吨左右,其中成为大众消费的还不到两成,剩余八成主要用于宴请、送礼等人情消费,甚至成为收藏品,所以说茅台是"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
资深茅台收藏家赵晨多次到贵州茅台酒厂实地考察,他表示:"茅台酒的成本怎么仅可能为40元?这样算很不科学",如果仅看酿制过程,一般白酒是两斤粮食酿一斤酒,茅台出酒率较低,要五斤粮食酿一斤,看似确实成本不高。但不能仅看酿造成本,茅台还有很多酿造、窖藏工艺等附加成本。只有在东经106°22′、北纬27°51′,海拔423米的茅台镇,才能酿造出茅台酒。酱香型酒的特点,传统的人工酿制工艺,决定了茅台酒的生产周期至少是5年,也就决定了茅台酒无法在短期内大量生产出来。
"你知道吗,茅台酒是如今国内可说唯一一家还在实行’计划经济’的酒厂",赵晨说,茅台酒内部还在以"批条子"来经销,每个省市县经销商都有计划。中秋、春节等节日前,进价可能天天都在变。"今天别人给我一批茅台,说1800元可以买到,但是我资金没到,明天再去买就变成了2000元。"所以经销商一到节前就先进货囤起来,免得到时这个地区的茅台酒供应计划用完了,有钱也进不到了。"茅台公司今年要在每个省开直营店,希望调控市场价格,一共要开100多家,每个省都会分到几家",赵晨说,尽管部分经销商反对,但这一计划正在逐步进行中。至于能不能起到稳定茅台市场价格的作用,"这还要看一年下来的效果"。
盛名之下
无论是否是奢侈品,茅台酒的价格却一路"飞天"。就拿53度的飞天茅台来说,出厂价619元,厂里制定的最高零售限价1099元,但现在国内一些地区的真正零售价却超过2000元。查阅茅台历年来的价格不难发现,在近10年期间,茅台已经涨了近10倍。
2003年10月份,茅台将高度茅台酒从218元提高到268元;第二轮提价是在2006年,茅台提价幅度约15%,53度茅台出厂价从268元涨至308元,低度茅台均价也从198元涨至228元,年份酒更是高达30%以上。2007年1月上旬,市场上茅台酒零售价从328元涨到450元以上。如今,贵州茅台53度的飞天茅台的价格已经到了2280元,近10年时间,茅台的涨幅超过945%。不少分析师认为,茅台还有上涨的空间,再度提价是早晚的事。甚至有人预测,53度的飞天茅台在未来三年涨至5000元不成问题。
但在赵晨看来,茅台酒厂出品的几款高端年份白酒才有资格算是"奢侈品",如15年、30年、50年、80年年份酒。"就拿80年年份茅台酒举例,商场中的零售价高达30多万元一瓶。"他对《新民周刊》表示,2011年他先是在南京拍卖会买了一箱产自上个世纪80年代的酱瓶茅台酒,而后又收藏了几瓶上世纪50年代的土陶瓶茅台酒。"由于市场在高位运作,所以我买的东西并不多。茅台价格近期不会飞涨,新酒价格在多方调控下逐渐趋于稳定;作为收藏品的老酒价格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回调,以后的价格走势会变得更加理性。"
除了稀缺性和公款消费的支撑,茅台的一大宣传热点是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摔成名的故事。但是到了2010年,这则故事开始受人质疑。根据中国参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代表团团长陈琪在1917年2月出版的《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纪实》一书记载,贵州公署的酒只获得银奖,而非茅台集团广为宣传的金奖。此事茅台方面一直没有给予正面回应,而同样宣称拿到金奖的五粮液、泸州老窖的名字也不在书中记录的获奖名单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胡润全球十大最值钱的奢侈品牌"上,因"金奖"传说闻名中国且也受益于官员青睐的五粮液以7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居第七。不知这是否和五粮液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每月高达40万美元的花费)有关。不过五粮液董事长唐桥去年也曾公开表示,五粮液不会去做奢侈品,动辄上万甚至十几万元一瓶的红酒如拉菲,才是酒中奢侈品。他同时指出,这些红酒的价格与其价值已背离,而五粮液、茅台价格与其价值相比"还没有到位"。而五粮液预计201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0.9%,这在中国白酒类上市公司中算是预计增幅最小的一家。
中国白酒行业在近几年一直处于牛市。据《中国酒业报道》介绍,在2006-2010年的5年间,13家白酒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累计增长144.09%、净利润累计增长345.53%,其中白酒业务累计增长143.70%。而按照Wind资讯预测计算,白酒板块的2011年动态市盈率已达到29.5倍。申银万国发布的食品饮料行业2012年投资策略称,白酒行业未来12个月将继续获得超额收益。行业专家也认为,在保民生促消费的主题刺激下,酿酒业有望迎来"黄金五年"。
即便如此,茅台和五粮液等中国白酒也难以申请“奢侈品”,因为它们的业绩有很大一部分由公款贡献,不是吗?
葡萄酒:“篡位”进行时?
记者 任蕙兰
随着资本游戏越玩越大,中国人的味蕾会不会随之发生变化?葡萄酒能否在宴桌上取白酒之位而代之?也是颇有意思的事情。
前阵子茅台被胡润百富评为世界十大奢侈品之一,立刻有人大代表倡议公务宴请杜绝茅台,老百姓不免弱弱地问一句:言下之意是改喝拉菲吗?
这并不全是玩笑,高端葡萄酒因其保健功效在酒桌上已显出逼退白酒之势。
"有个朋友在山东投资船厂,当地政府领导成天拉他大碗喝白酒,他实在受不了,就想了个办法,邀请领导来上海考察,全部送到中山医院做体检,一个个都是肝硬化,医生告诉领导们以后不能喝白酒了,最多喝点红酒,他也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喝白酒的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人(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共计消费了19亿瓶葡萄酒,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虽然葡萄酒大有反客为主之势,但在酒桌上还是被以一种带着浓浓白酒痕迹的方式消灭--一口闷。"前几天一个三级城市的客户打电话向我抱怨,你们送来的红酒杯太大了,倒满酒一口干不完,能不能送点小酒杯来?"中瑞酒博文化公司执行董事李璇无奈地说。
而葡萄酒"篡位"还有个难处:酒桌上如果有两人同时拿出茅台,据沈宏非的说法,判断真假只需自报出处,官越大的酒越真。但如果亮相的是拉菲或木桐,就只能依靠品酒师的舌头和鼻子了。
葡萄酒逐渐走下了神坛,近几年在影视剧和酒商不遗余力的布道下,少有人会喝红酒掺雪碧,酒客至少会在喝干白前冰镇一下,也知道醒酒器怎么用。一位房地产界人士津津乐道自己的经历,某次宴请上酒商竟带了一支品酒顾问团队来,一对一给客户提供贴身指导。"等人时先喝点香槟,上凉菜时喝一轮干白,上热菜时喝干红,甜点上来再开一支冰酒,最后喝一轮甜酒。一场酒喝下来眼花缭乱。"
泡沫破裂
很少人能真正品出高端葡萄酒里的月桂叶或烤面包味,更别提尤加利树之类中国人压根没见过的植物,大部分人打心眼里的感觉是,一嘴的人民币味儿。
葡萄酒圈子流传着一个故事,中粮收购了波尔多酿酒世家Raoux家族旗下的一个酒庄后,法国人派独生子来考察富得流油的中国市场。小Raoux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商务宴会上,看到每个人的酒杯里倒上满满的拉菲,一口干了,也默默地举起手中的波尔多杯,把酒全部倒进肚子里。
任何好东西被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发现,它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就会猛涨,似乎得感激欧洲遭遇的经济危机,因为西方人消费低迷,才有这么多酒卖给中国人。
拉菲的泡沫不断地膨大,很多人预言过它的崩盘,但拉菲在8年里以30%的涨幅狂奔,令唱衰论听上去像"狼来了"的故事。不过,这次它终于停下脚步。
在很多人眼中,波尔多酒能代表法国葡萄酒,拉菲能代表波尔多酒,而1982年的拉菲就能代表一切--如果用价格衡量的话。1982年的拉菲在1983年的售价仅为一箱(12瓶)255英镑,一瓶平均21.25英镑。但据2010年7月的波尔多指数标价,一瓶1982年的拉菲已经上涨到3600英镑,27年间暴涨168倍。
"开一瓶1982年的拉菲"曾经是"我不差钱"的一种含蓄的表达,如果要显得更有腔调,必须像90年代港台片里的富豪一样,用法语发音,把重音放在后面那个音节。很多人牢牢记住了1982这个数字,后来才弄明白,这一年份的拉菲被评酒大师罗伯特·帕克评为100分。
1982年份的拉菲最辉煌时在国内询价高达13万-14万元,然而去年9月16日的香港ACKER葡萄酒拍卖会上,1982年份拉菲每箱拍卖价格从上半年的70多万港元大幅跳水至约32万港元。
随着拉菲价格下跌,"让人民喝得起茅台"这句口号会不会演变成"让人民喝得起拉菲"?
如果说1982年的拉菲价格腰斩是因为到了寿终正寝的年龄,其他年份的拉菲酒下跌,却让唱多者多少有些底气不足。
伦敦国际葡萄酒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拉菲价格开始下跌,是波尔多一级酒庄中表现最差的产品。2008年产的拉菲是最大的输家,从去年3月的历史最高价每瓶11500元跌到现在的7500元,下跌幅度为45%。2003年份的拉菲跌幅为15%,1999年、2004年和2006年份的拉菲也出现负增长。拉菲的副牌"小拉菲"在2011年初涨到每瓶6500多元的高位后翻身向下,至今已跌去20%。
拍卖行情也在呼应拉菲疲软的指数,在去年10月初香港苏富比举行的"珍稀佳酿"拍卖会上,821单拍卖品中有59单流拍,包括1961、1995、2000和2005等多个年份的拉菲。葡萄酒拍卖出现了自2009年以来的第一次流拍。惨淡的行情延续到今年年初苏富比香港拍卖会,六批次拉菲庄2003年份葡萄酒未能售出。
"现在是一个双低谷的阶段。"李璇分析,受到欧债危机影响,高档葡萄酒消费在欧洲不景气,很多人开始抛存货。以2008年份的拉菲为例,2010年国际市场价格在1000欧元左右,现在跌到700-800欧元。加上欧元贬值,兑人民币汇率从10下滑到8,拉菲在国内的价格大幅下挫。
"拉菲的泡沫到了该挤的时候了。"多位酒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拉菲有走红的资本,它出自法国十大葡萄酒产区中风头最健的波尔多,19世纪中期波尔多61个酒庄被列入五个等级,最初一级酒庄除了拉菲之外还有拉图、奥比昂、玛歌,1868年木桐加入,并称五大酒庄。
但资历相当的另几家百年老店却只能眼看着拉菲受宠。"2006年时,一瓶普通年份的拉图卖3000元不到,大拉菲也就三四千。现在同样年份的拉菲要卖近2万元,大家抢着买还买不到真的,但拉图却没有大涨。"
莫非是拉菲背靠罗斯柴尔德家族好乘凉?但同属这个神秘家族的木桐也有此"附加值",名字叫起来并不比拉菲费事,而且每年请世界知名艺术家绘制酒标,积极造势,但它在国内的价格却只和小拉菲持平。玛歌、拉图等其他几大名庄更望尘莫及。
虽然名庄们表示很无奈,但事实却一再重演,拉菲总能得到"新贵"的眷顾。最早拉菲被英国人捧起来(波尔多曾是英国属地),二战后美国人开始大量消费拉菲,随着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喝拉菲成为日本人眼里成功生活的标志,而现在拉菲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喝进中国人的肚子。
就连用嫩藤结的葡萄酿制的"小拉菲"也水涨船高,2005年只有500多元/瓶,其后一路上涨,身价甚至超过波尔多其他一级名庄。和正牌拉菲品质相去甚远的在智利拉菲也跟着鸡犬升天。
由于法国葡萄酒法典严禁葡萄园进行人工灌溉,大拉菲年产量稳定在十几万瓶,好的年份在20多万瓶,每年中国进口约5万瓶,但东莞一个五星级酒店一年就能卖三四万箱。业内估计,国内市场销售拉菲300多万瓶,拉菲和LV、Gucci一样成为了制假重灾区。
"现在这些山寨手段让人哭笑不得。有一次我在电商网站上看到一张酒的照片,酒标上写着’法国皇家拉菲干红’,我一看没听过这个呀,网上显示还卖了不少。再一查报关单,lafite后面多了一个t,变成lafitte。"李璇说。
葡萄酒业人士透露,很多政务、商务宴请用A版货拉菲(相对于粗制滥造的B版货)是公开的秘密。"拉菲酒里的单宁让酒有一种强烈的酸涩味,初饮者不容易入口,假拉菲投中国人所好,口感做得很顺滑,像果汁一样。有时我们用真拉菲待客人家反而觉得喝不惯,因为和他平时喝的不一样。"
即使假拉菲卖得再贵,喝起来能打动味蕾,喝假酒肯定不是一件高雅有腔调的事,时尚人士开始寻找拉菲的替代品,勃艮第地区的葡萄酒成了这一轮"零和游戏"最大的赢家。自去年以来勃艮第葡萄酒一直是最佳拍卖品,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勃艮第顶级酒庄Romanée-Conti价格上涨26%,LaTache上涨40%。
走下神坛
2010年开始,满大街在卖澳洲、阿根廷等新世界葡萄酒,法国列级名庄酒独占鳌头的时代过去了,葡萄酒变得更平民。豪宅广告里不再拿红酒显摆,因为人们很容易在新旺、望湘园等大众餐厅酒单上找到几款杰卡斯,价位不过一两百元。
"澳洲酒容易让人接受,一入口觉得很香很顺滑,也不需要太长时间醒酒,打开十五分钟就能喝了。如果和刚认识的朋友聚会,在不了解大家喜好的情况下,我会带一支澳洲酒。"某葡萄酒公司顾问高泽榕表示,澳洲酒是"入门级"的选择。
当然,"骨灰级"酒客大多不屑以"快餐方式"酿制的澳洲酒。澳洲遍地是家族式的几十公顷小酒庄,每年几十万升的产量,因为从美国或法国进口橡木桶成本高昂,所以酿造的酒只有一小部分会放进橡木桶,时间也很短。一些酒庄为了让酒带有木材的香气,会把刨花浸在葡萄酒里。
五六澳元的低质酒起个"皇家"名字,在国内卖到300元,这些耳熟能详的"财富故事"让不少人血脉贲张。"澳洲酒当地卖几澳元一支,投资门槛低,买4个货柜就200万左右,而代理一个国内葡萄酒品牌要500万左右,现在葡萄酒进口关税从60%下调到18%-20%,很多澳洲留学生回来就做葡萄酒贸易。"某葡萄酒代理商刘先生表示。
当所有人都在追逐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市场变得不平静。电子商务的介入减少了葡萄酒流通环节,出现大量百元以下的进口酒。买一瓶50元的酒还能享受送货上门,游戏规则被彻底搅乱了。
电商在烧投资人的钱,线下酒商却感受到炙肤之痛,前不久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一批低质葡萄酒被就地销毁。“在国外买酒很容易,但你如果没有操作经验,就会误判市场,被表面繁荣蒙蔽。低质酒如果卖不出去,放过两三年酒质就退化了,没办法处理,仓储费用和物流费用很高,只好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