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占社零总额比重首次过半 重庆挺进“大商圈”时代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2-08 14:55
市商委新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重庆纳入统计的17个商圈实现零售额1753.4亿元,增长26.5%。商圈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51.3%,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历史上首次跨过50%。
“50%是一道重要的门槛。”全国商圈研究会秘书长、上海东联商业咨询公司董事长杨浩告诉记者,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商圈,但是商圈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50%,说明这座城市的商圈的聚集效力开始发挥。“也就是进入人们通常说的‘大商圈’时代。”
据杨浩介绍,目前商圈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50%的,国内仅有北京、上海、成都等少数城市。“重庆如今跻身这一阵营,说明这座城市的商业发展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蝶变:重庆拥有6个100亿级商圈
位于长江出海口的上海,其商圈的繁华,早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谁有实力做西部“上海”?人们将目光瞄向了位于长江上游的年轻直辖市——重庆。
市商委主任周克勤介绍,加快各商圈的发展,是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经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一流商圈,有利于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利于增强资源集聚辐射功能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如今,“东有上海,西有重庆”正成为中国商贸流通领域的真实写照。来自市商委的统计数据,到去年末,全市100亿级商圈达到6个,其中解放碑商圈社零总额突破300亿元;100亿市场达到8个,亿元以上市场有158个;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中,100亿级企业6个,50亿级企业7个,商社集团销售额超过470亿元,位居西部榜首。
“近年来,重庆借内需扩大、条件改善、区域合作及政策利好等多重机遇优势,商圈建设提档升级,国际化大都市气质展露无遗。”周克勤信心满满地说。
据介绍,今年重庆将制定加快全市商圈建设的意见。编制主城“十二五”新兴商圈发展规划,建立主城商圈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提升主城五大成熟商圈品质,完善九宫庙、缙云、两路空港、李家沱、江北嘴五大商圈功能,启动西永、礼嘉、茶园、龙盛、陶家五大新商圈建设。
转型:商圈与企业迎来“苦日子”
所谓商圈,就是把各种业态、各种档次的商业卖场设置到同一个区域,以此最大限度地积聚人气、商气。商圈的不断完善,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消费水平和商业竞争力的提升。
“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商圈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大致在10年前就超过了50%。”杨浩分析说,从这些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进入“大商圈”时代,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方面,消费者肯定会开心。商圈越繁荣,商业企业的竞争越激烈,消费者的选择就会越广,得到的实惠也越多。
另一方面,“大商圈”时代的开启,或许也意味着商圈管理者与商业企业“苦日子”的到来。杨浩介绍,北京、上海的各大商圈,从10年前就开始了一场可谓“痛苦”的转型。一些声名显赫的商圈难免日渐衰落,伴随新竞争者的加入,个别老牌商业企业也败走麦城。中关村IT卖场连续数年的改造,太平洋百货退出北京市场,都是商圈转型的必然结果。
“从去年开始,重庆的解放碑商圈、观音桥商圈,相继推出大规模的改造计划。一面引进新商家、新卖场,一面淘汰部分企业。这样的场景,与10年前的北京、上海很相似。”杨浩说,商圈发展到这个阶段,大面积的升级调整不可避免。从京沪等地的经验看,这样的调整恐怕得持续五六年。
绝唱:综合型商圈正在远去
曾经熟悉的解放碑、观音桥商圈,正在变脸。
据悉,在280个国际知名商贸品牌中,我市已成功引进223个,占比高达80%。而在国际品牌的引进工作中,解放碑与观音桥可谓一骑绝尘——两商圈引进品牌的个数分别为167个和154个。
一位在解放碑工作多年的白领感叹:“过去的解放碑,既有美美这样的高端卖场,也有重百、新世纪这样的中端卖场,还有女人街这样淘便宜货的地方。现在举目一望,全是国际大品牌。”
对于这样的变化,杨浩认为“无法阻挡”。
杨浩说,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解放碑,都属于综合型商圈,云集了各类卖场。但在“大商圈”时代,商圈更强调差异化竞争,综合型商圈只能转型。南京路,如今已是高档品牌荟萃;春熙路则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时尚之地,而成都的奢侈品卖场则大多另辟战场。
“从目前的状况看,解放碑、观音桥都渴望转型成国际大品牌荟萃的高档商圈。”杨浩认为。
不光是解放碑、观音桥,杨家坪、沙坪坝、大渡口等各商圈如今也都确立了自己的定位,展开差异化竞争。
在“大商圈”时代,重庆人熟悉的综合商圈或许正在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