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被村民认为是“猪骨头”的东西,竟然是两万年前的三峡犀牛化石。近日,三峡博物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对巫山县抱龙镇埠头村出土的大型古动物骨骼化石作了初步鉴定,确认为系两万年前的三峡犀牛骨骼化石。
本月11日,抱龙镇埠头村四社村民胡庆平,在修建房屋挖基脚时,意外发现一块40公分长的动物骨骼状“石头”,不慎将它挖成两截。闻讯来“看稀奇”的不少村民们说,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猪的腿子骨。
尽管如此,胡庆平还是停止了施工,把现场保护起来,当即向抱龙镇政府报告了情况。随后,该县文管所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处理。
“这里原为一岩石大裂隙,过去炸石修路,曾有大型设备在此施工,被夷为平地。”当地村民介绍,该化石出土地附近石壁上,现在仍保留一椭圆形洞穴,直径约30厘米,深度不详,洞中冒着热气,十分奇特。
巫山县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处于施工地域,现场情况较为复杂,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散落一地。现场共清理出较为完整的骨骼10多块,其中可辨认的有肋骨6块、腿骨4块、肢骨2块、牙齿1颗,另有大量骨渣碎屑,总重量约为25千克,初步判断该处化石为一只大型动物不完整的骨骼化石。
通过精密仪器检测,三峡博物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确认,这就是早已灭绝的物种三峡犀牛。
据了解,犀牛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的动物之一,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大的陆地动物,约6000万年前犀牛就已出现。现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等5种。三峡犀牛约在1万多年前灭绝。
专家介绍,埠头村发现的犀牛化石保存状况较为完整,是目前巫山境内发现的最完整犀牛化石点。该处化石点的发现直接证明:在1万多年前,三峡地区应是热带或者亚热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水源充足,很适宜大型动物在此地生存。
此次发现,对推断三峡地区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有—定的科学意义。巫山县文管所对化石作了进一步的保护性处理后,予以妥善收藏,以备日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