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晨,寒风凛冽,91岁的陶文德心里却热腾腾的,从市扶贫办手里接过老乡们送上的锦旗后,他从怀中掏出一个胀鼓鼓的信封,再次捐出4.5万元。
几天前,酉阳县后溪镇大地村,村民白明国、白兴发商量着做锦旗的事儿:“要不是老人家给我们每人1万元整修房子,今年春节只怕过不好了,一定要感谢他……”
陶文德,91岁,累计捐献14万元。
“我想为贫困农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陶文德出身贫寒,1939年,不到18岁的他就参加了新四军第五师,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见证了共和国成立,工人、农民翻身做主人。或许,正是这一份经历,让他对贫困群众有了特殊的感情。
“过去条件不好,想帮助别人也无能为力,现在组织对我很关心,我也想为贫困农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日前,在第三军医大学干休所的家中,陶文德告诉记者。
1983年,陶文德从第三军医大学退休。退休工资200余元,从那时起,他开始隔三岔五地捐献爱心,捐得不多,却一直坚持了下来。
2007年7月,重庆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陶文德眼见身边的居民家里被淹、良田被毁,便对老伴伍桂元说:“这次的水发得这么大,我们作为老党员,应该带头,多捐一些钱吧。”很快,陶文德便找到单位,捐出了1.5万元。
2008年5月12日,一场更大的天灾——汶川大地震袭来,电视上、报纸上的画面、照片,让陶文德寝食难安。在第一时间,陶文德又捐出了1万元和部分衣物。
2009年,云南旱灾,陶文德通过组织捐款1万元。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他主动捐出5000元;2011年,获悉酉阳后溪镇大地村受灾,陶老捐出2.5万元,为两户村民修缮了房屋,让100位贫困儿童用上了新书包、新文具;近日,他再次捐出4.5万元——从2007年第一笔大额捐助至今,陶文德已累计捐赠14万元,成为我市以个人名义捐助最多的人。
“扶贫,是全社会的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是什么驱使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拿出退休工资,捐给贫困农民?
“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还有很多贫困的人,每当在电视上和报纸上看见他们的生存状态,我就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事。”陶文德如此告诉记者。
陶文德有6个子女,其中还有人因厂里破产,下岗十几年,到处打工,每月仅千余元收入。身为父亲,陶文德却几乎没有接济过他们。他说,他们(儿女们)不用赡养我,而他们的孩子也都工作了,每月1000多够用了。但贫困农民,一年的收入也只有千把元,当然更急需钱用。
陶老自己的生活也很节俭。老伴2008年7月去世至今,年过九旬的他没有请保姆,而是尽量事事自理。
干休所的食堂,他几乎不去,中午自己在家下点面,晚上则煮些饺子。他说,干休所的饭菜虽然不贵,但炒两个菜怎么也要十几元,自己将就着吃就行了。
陶老的行为,也让干休所的一些人感到不解,有人说他“爱显摆”,有人说“挣表现”,还有人说他与子女不和。对这些闲言碎语,陶老笑称自己当作“耳边风”,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心情。
“扶贫,是全社会的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陶老动情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