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6日,重庆日报以《蒋介石“重庆行营”现储奇门 重庆再添抗战遗存》为题,首次揭开了渝中区解放西路14号的“神秘”老建筑——蒋介石“重庆行营”身世之谜。这三栋老建筑也因此逃脱了被拆迁的命运,得到妥善保护。昨日,记者从市文物局了解到,蒋介石“重庆行营”不仅列入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而且修复工程也于近日启动。
昨日,记者再次来到了蒋介石“重庆行营”所在位置,在三栋老建筑上面,一个个密密麻麻搭建起的脚手架,将“重庆行营”包成了“粽子”。
三年多前,记者来到此处时,这片建筑群曾是一家幼儿园与进城务工人员临时居住点,破坏比较严重,原本宽敞气派的一条甬道也被截成三段。如今,四周的危旧房已经全部拆迁完成,非常方便各类维修材料的进入。
在“重庆行营”维修现场,当年大门入口的石柱、临街的窗户、墙腰,都用圆形砖砌出图案,花饰形象生动,制作十分精美,保存十分完整。室内还有残缺的壁炉、台灯、地下室、哨台、雕花扇门等等。
市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吴涛介绍,“重庆行营”约建于1935年底,距今约80年。当时,国民政府颁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任命顾祝同为主任,行营辖区包括川、康、黔、藏在内的整个大西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数月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最初的官邸就设在重庆行营内。
经全市文物专家反复论证,决定对“重庆行营”进行落架维修,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拆除无法使用的构件,并对还能使用的建筑构件编号,恢复使用功能。
据悉,整个修复工程预计明年完成。届时,重庆行营一部分将成为复旦中学校史陈列室,一部分为抗战文物陈列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