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两会,审议了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针对报告中老百姓关注的话题,昨日,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伟接受了记者采访。
财政增速高有特殊因素
记者:去年全市GDP增幅为16.5%,财政收入增幅却高达40%以上,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刘伟:财政收入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综合反映,但财政收入增长与当年GDP增长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增幅并不完全同步。
差距存在主要有几个因素:一是计价不同。财政收入以现价计算,而GDP以不变价计算。二是统计范围不同。按照中央对地方的财政体制,有的收入虽然在地方产生,但并不统计在我市的收入中,反之情况也有。还有一些税种收入,其增长与GDP增长没有直接关联,如结算中心带来的税收并不形成我市GDP的增量。
记者:我们注意到,财政在发布去年半年和全年收入时,均提到“特殊”的增长因素,这是怎么回事?
刘伟:虽然我市去年财政收入数据令人鼓舞,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对一些构成增收的因素需要理性看待。
比如说收入增长中有清缴入库上年的税收,有改变土地增值税预征办法、提高预征率的增收,有两江新区等开发区建设提速增加的建设性收入,有笔电新兴产业效益显现增加的收入,还有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政策、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等增加的收入。这些收入要么是政策性的,要么是一次性的,在税收增幅41.7%中占了大约13个百分点,实际上去年常态税收增长为28.7%,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
重庆税收不会“竭泽而渔”
记者:此前,有外媒曾报道说,我国税负“痛苦指数高”居世界第二。请问你如何评价我市的税负环境?
刘伟:可以负责任地讲,重庆既是贯彻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最彻底的地区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最优的省市之一。
在打造良好的税负环境方面,近年来,政府始终坚持把扶持实体经济作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注意处理“取”和“予”的关系,既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又舍得投入、敢于投入。
一方面做好“减法”,围绕“五低”环境(即低融资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税费成本、低物流成本)打造,仅2008-2010年,我市就通过减免税收、兑现扶持政策、降低税费等方式,累计直接为企业减轻负担670亿元。这几年众多全球“五百强”企业纷纷落户重庆,也说明了重庆在财税环境方面的优势,如果为创收而“竭泽而渔”,反而会影响到长远发展。
2011年,我们足额兑现西部大开发政策等减轻税负150亿元,出口退税65亿元促进汽摩、机电等特色优势产品扩大外销。安排50亿元财政补助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取消了3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通过财税调节,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低税率、广优惠的财税环境。如在贯彻“缩差共富12条”中,为支持个体经营者和微型企业发展,提高营业税免征额,将营业税起征点由5000元提高到20000元,1.8万户个体纳税人受益,年减少营业税及附加5亿元左右。
另一方面,政府还做好“加法”,加大政策资金直接投入力度。比如应对金融危机影响,设立提振经济专项资金,促进经济企稳复苏。如设立10类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五年稳定增长机制。如支持全市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点对点”量身定做财税扶持政策,推动项目在重庆“落地生根”。围绕两江新区、保税港区、开发区发展定位,分类设计财税政策,落实兑现扶持资金,支持园区加快建设。事实上,正是上述让利、扶持,才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合企业发展的财税环境,也为进一步做大财政蛋糕创造了条件。重庆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78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908.8亿元,增长3.7倍,“舍得”之效得以印证。
财政投入体现人文关怀
记者:能不能举例讲讲去年财政花钱办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民生事?
刘伟:要说政府对民生的关切,民生资金投入多寡就能说明问题。从2008年到2011年,我市财政民生支出规模就从366亿元提高到1418亿元,四年累计投入达到3489亿元。其资金投入的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均衡性之强,有目共睹。仅去年的民生投入就超过2010年民生总投入达452亿元。
其次,就2011年来看,我们坚持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公共财政支出既保了法定增长,也对薄弱环节予以了重点关注。全市“三农”支出达到584亿元,增长40%;教育支出318.5亿元,增长32.5%;文化支出30.8亿元,增长28.3%;卫生支出142.3亿元,增长50%。
再则,从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细项投入看,公共财政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比如,为助农增收,统筹35.3亿元,重点支持粮食、蔬菜、畜禽等产业发展,推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实现关键性跨越,许多农户提前实现了增收目标;为打造宜居环境,筹集47.9亿元,推进农村公路、巴渝新居和农民新村建设,使得农村道路变得畅通,农村危旧房得以改善;为消除贫困,落实扶贫资金14.2亿元,推进整村脱贫、移民搬迁等,万村千乡脱贫计划正有序推进;为增强学生体质,落实11.2亿元,推进“爱心午餐”、“蛋奶计划”,孩子们喝上了牛奶,吃上了热饭;为缓解孩子入园担忧,安排6.8亿元,启动幼儿园改扩建;为消除因贫失学现象,投入21.8亿元,建立起从幼儿到大学“一条龙”的教育助学体系;为让老百姓有好的休闲环境,安排2.9亿元建设健身广场、登山步道;每年投入上亿元,免费开放纪念馆、博物馆;为确保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安排45.9亿元,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市“三无”和重点优抚对象保障水平,支持建立社会救助标准与经济和物价挂钩的“双联动”机制;为实现老有所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率先在全国实现全覆盖,农民“退休养老”成为现实;为缓解看病难问题,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纵向全覆盖到村卫室,老百姓看病药价降了;筹集1.1亿元支持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实施标准化改造,老百姓实现了就近在家门口看病;为增加创业收入,筹集12亿元直接补助资本金,新扶持4万户微企业主;为增强百姓安全感,投入4.6亿元,支持新建200个交巡警平台,完善校园安保长效机制,加快阳光政法系统和应急联动防控体系数字化工程建设;为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陆续投入128亿元,争取融资203亿元,保障公租房建设……
收不抵支非财政“赤字”
记者:去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08.8亿元,而支出3961.7亿元,其差额是不是财政“赤字”?
刘伟:这不是财政“赤字”。这是一个财力平衡问题。地方财政支出构成,除当年形成的收入外,还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上年结转的资金,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来源是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11年,我市收入总额为2908.8亿元,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1157亿元,这就共同支撑了3961.7亿元的支出规模,全年财政收支是平衡的。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财政报告中确定的一般预算收入目标为增长15%,这与去年46.2%的高增长相比,差距是否太大了?
刘伟:基于对今年宏观经济形势的预判,我们依据国内生产总值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以及上年财政收入中的一次性增收因素和今年一系列税费减免因素,按15%确定收入是积极稳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会按增长20%去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