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许多文艺院团沿用着‘文艺流水线’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生存都是问题。”10日,来自南岸的人大代表陈霞语出惊人:重庆的文艺院团面临着集体生存困境,既需要自身改革,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基础投入。
现状
重庆为何没有艺术大师
“重庆有文化艺术底蕴,却难出艺术大师,这种尴尬其实是有深层次原因。”陈霞表示,不谈重庆悠久的历史,以及抗战时期文化大繁荣,就说目前遍地开花的少儿文艺班,就能充分说明,重庆拥有很深的文艺土壤。
一座城市的艺术品位,往往需要一大批的文艺院团的支撑。但目前的现状是:重庆的文艺院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生存困境。
“即便是有编制的艺术院团的演员,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元。”在介绍重庆艺术院团的现状时,陈霞说出了许多人不曾想到的事实。
沿袭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庆的艺术院团尽管实力不弱,经常在全国获奖,但她们往往是市场的弱者。而这直接导致了许多院团排练不够,有水平的演员宁肯在家开辅导班带学生,也不愿在艺术上进一步努力。
调查
远离市场的文艺院团
重庆许多文艺院团面临的困境,使得本该不断出现在舞台上的面孔,却离舞台越来越远。
记者采访的某文化传播公司,曾数次引入国际顶尖大师来渝演出,需要本地文艺院团作为舞台支持。联系重庆某文艺院团,对方认真核算后,给出的预算价格超过12万元。但邀请四川同一档次的文艺院团,费用仅为3万—5万元。
惊诧于两者之间巨大的差价,该公司索要了重庆该院团的预算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排练补助,一人一天50元,80人排练20天,就是8万元。”经对方解释半天,该公司才搞明白,因为平时基本不排练,每遇演出,该团都需要半个月以上的集中排练才能胜任。
事实上,这种表现已与正规的专业院团应有的水准相去甚远。这种经过突击集训式的排练才能上场的状况,一般只会在业余院团才会出现。
反观四川的那个文艺院团,仅需两次集中排练调整即可出演。两者巨大的差距,使得该公司毫无悬念地舍近求远选择了四川那个文艺院团。
“缺乏资金,无法维持基本的日常排练机制,重庆的许多文艺院团与市场、与观众已渐行渐远。”该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说。
对策
摒弃流水线体系
记者经过采访发现,造成重庆艺术院团集体困境的原因,其实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对院团体制的钳制。
浅显一点说,一直以来文艺院团实行的是“项目带资金”方式。即院团提出一个艺术项目,获批后获得一笔专项资金。
这种看似合理的体制,实际上却导致了各院团每年只有不断地提出短平快的项目,才能获得不间断的资金支持,以维系院团生存。
当艺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加快节奏的时候,花时间精心打造传世之作,就成为了无法实现的梦想。
一个堪称经典的例子是,重庆某文艺院团整合各方资金打造的一幕剧作完成后,海量的道具、服装、器械,最终永久地沉睡于库房。因为,院团需要新的剧作去争取资金。
“文艺院团在项目资金之外,迫切地需要基础资金的投入。”面对行业危机,陈霞认为,之前的体制更像流水线保障体系,可以让文艺作品像工业产品一样源源不断,却无法保障一项艺术精品的诞生。
她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建立演员们的生活保障体系,让他们不会因为收入问题而流失或产生失望情绪,从而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潜心创造。
其次,相关部门要制定制度和资金保障,确保文艺院团能够维持高水平的日常排练机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天才演员也需要恒久稳定的训练,否则打造艺术精品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