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从0.438降至0.421 细微降幅后的重庆实践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1-09 14:42
2011年,重庆交出漂亮成绩单:城乡居民增收15.5%和22%,均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总量分别达到20250元和6438元,城乡差距从3.32∶1减到3.15∶1;“圈翼”人均GDP差距从2.23∶1减到2.17∶1;基尼系数从0.438降至0.421。
基尼系数从0.438降至0.421,“0.017”的细微降幅,究竟释放什么信号?
“意味着重庆正逐渐从哑铃型社会转为橄榄球型社会,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两极分化趋势正在逆转。”昨日,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接受专访,对每一个数据背后的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
数字: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5.5%,达到20250元
解读:微企发挥重大“撬动”作用
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方面,杨庆育表示,一系列组合举措拉升了居民收入,其中,微型企业发挥了重大“撬动”作用。“一个微型企业带动5至10个人就业,一年创办5万户,带动就业就超过40万人。”杨庆育说,这些人不就业,就没有收入,或没有稳定收入。重庆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加之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就业倍增目标。“因为有了微型企业,我们敢将失业率定为3%以下,要知道,过去3个‘五年计划’,我们都只敢提4%左右。”杨庆育认为,微型企业发展为重庆实现充分就业奠定了底气。
其二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产生积极“共振”效益。杨庆育说,300多万农民工转户进城,至少有一半变成了产业工人,享受城市居民待遇,进入城市养老、社保体系覆盖范畴,企业必须要为这部分产业工人缴纳一部分养老、社保费用,属于隐性的收入提高。
此外,我市建立了一系列保障居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机制,包括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稳步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确保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高管薪酬“三挂钩”;调整城镇职工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到位公务员津补贴第三步方案,兑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现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等等,确保了城市居民收入15.5%的增长,达到20250元。
数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22%,达到6438元
解读:生产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同步增长
杨庆育说,重庆明确提出要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城市发展的同时,农村更要加快脚步,如果增长慢了,差距就可能进一步扩大,因此,“两翼突围”迫在眉睫。“两翼”的短板在农村,我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补齐”短板。
农民收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生产性收入、务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一般转移支付。我市在生产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两大块上下功夫,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杨庆育表示,在生产性收入方面,除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我市通过“地票”交易等改革举措,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去年所有区县养老保险全部覆盖到位,农村每位老人每月增加80元收入,相当于直接发放了补贴,提高了收入。加之“民生10条”、“共富12条”等惠民措施的出台,实施免费午餐等关爱工程,惠及老人、留守儿童及困难群体,推动农村最终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等,是另一种形式的收入提高。
在财产性收入方面,农村“三权”确权到户后,分离量化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权益,去年,农民“三权”抵押贷款达到180多亿,这些钱成为农民改善生产发展的资本,财产性收入迅速增长。同时,累计交易“地票”8.9万亩,农民直接获得增值收益124亿元。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个,建立起农民按股份分享经营收益的体制机制,此外,建成农民新村519个、巴渝新居5.2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2万户,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两翼”农户收入得到提高的同时,“一圈”农民如何增收?杨庆育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圈”农村人口逐渐转为城市人口,人均占有农业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收入自然进一步提高。
数字:基尼系数从0.438降至0.421
解读:中等收入群体壮大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差距和“圈翼”人均GDP差距自然缩小。
但基尼系数下降0.017,不简单是几个收入数据的改变,其背后,是重庆民生导向、共富发展路子的具体实践。
“基尼系数下降意味着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杨庆育说,作为经济学概念,基尼系数反映的是居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重庆此组数据的出炉,依据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抽样调查结果,0.017看似微不足道,但这个抽样调查显示,重庆两极分化趋势已经逆转,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重庆正逐渐从哑铃型社会转为橄榄球型社会。”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杨庆育认为,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重庆的创新实践。核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积极主动地破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题。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伟大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根本一致,也紧密结合重庆实际,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系列对解决中国全局性难题具有启示性意义的重要经验,特别是把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民生改善、缩差共富相结合,在占领改革开放高地的同时,占领道德文化高地。近年来,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充分彰显了内陆直辖市重庆的优势和潜力。
同时,对接国家理念,通过制度性安排,创造发展新境界。既跳起摘“桃子”,通过大开放,利用全球资源促进重庆超常规发展,加速做大“蛋糕”;也通过大改革,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促进缩差共富,切分好“蛋糕”。“十二五”规划明确“缩差共富”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市委七次、九次、十次全委会分别出台“民生10条”、“共富12条”、“民主法治15条”等制度性安排,找到了一条统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与民生幸福不断提升的内陆崛起之路。
新闻时评
从0.438到0.421表明了什么?
符彦石
刚刚得到的统计结果,有升有降。发展指标升得令人激动不已;民生指标涨得让人感到温馨;约束性指标也降得使人欣喜和鼓舞。其中,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由前年的0.438降到了现在的0.421。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懂经济学的都知道,基尼系数是衡量社会效率和收入分配差异的一个指标。它在0与1之间。一般情况下,0.1-0.2,代表着效率低下、绝对平均、共同贫穷;0.2-0.3,意味着均衡有余、效率不高、动力不足;0.3-0.4,是全球公认的合理区间,既有较高效率,又体现出公平性;0.4-0.5,效率很高,但分配不公;超过0.5,效率扭曲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各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在“314”总体部署引领下,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确立了民生导向、共富发展之路,推出了“民生十条”和“缩差共富十二条”,并且在全国第一个把基尼系数的理想状态0.35,确定为政府工作的目标。
一年过去了,统计部门基于同一数学模型,根据现实情况,植入相关因子的变量,得出0.421的结果。变化虽然只有0.017,然而,这一细微变化的意义,绝不亚于高歌猛进的各类上升指标。首先,小变化凸显了发展理念的大创新。贫富差距历来是民心风向标。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走好民生路、念好共富经。重庆发展的事实证明,缩差共富并不耽误发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仅可以兼得,而且把“蛋糕”分得越好,还能把“蛋糕”做得越大、越快。其次,小变化蕴含着制度安排的巧设计。缩差共富是一道众所周知的世界级难题,理论说辞多于实践探索。重庆人不仅敢第一个吃螃蟹,而且,把农民工户籍、以公租房为特色的“双轨制”住房保障体系、微型企业发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收入分配制度等民生改革,从顶层的制度设计到具体的操作推进,都考虑和做得睿智、周到、合理。这些民生改革所带来的福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几乎都可以数出一条、两条。正是这一系列制度化安排,决定了基尼系数变化的合理走向。第三,小变化凝聚着共富发展的新合力。缩差共富,不是不能干,只要真想干,下实劲干,完全可以言出法随、说到做到。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靓丽的成绩单,以及多个“第一”、多个“率先”,都是实干加巧干的结果,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缩差共富,不仅是一种理想和追求,还是动力与活力之源。基尼系数令人欣喜的细微变化,昭示出一个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难题在智慧与执着面前也会让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