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市人大委托第三方机构,在8个区县25个乡镇、街道2528名群众中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代表行动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最高达97.5%。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行动协调办公室负责人表示,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以“关注民生、促进共富”为重点,以视察、检查、调研、参与贡献和助推民生为主要形式,着力深化代表行动、建立长效机制,赢得了全市人民的口碑。
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清晨的苦溪河飘着一层薄雾,南岸区长生桥镇的居民刘安国一早就来到河边锻炼身体。“以前这里就是臭水沟,现在不仅河水清了,树木绿化也好了,真是个锻炼的好地方。”刘安国说。
苦溪河的变化,得益于人大代表的努力。自2008年开始,各级人大代表屡次呼吁,市人大常委会也多次组织代表视察调研,开展代表行动,为河流整治出谋划策,最终使这条河重现清澈。
民生无小事,人大代表时时将民生放在心上。通过代表行动助推,促成市民愿望实现的事例,在我市数不胜数。2011年,全市各级人大共组织集中视察就有4213次,开展监督检查4018次,推动了民生项目的落实。同时,开展了3282次专题调研,提出“金点子”11193条,为我市发展出谋划策。
在代表行动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各级人大及人大代表积极参与贡献,捐资和协调捐资6.77亿元,自建或引进项目1292项。代表投资或协议引资348.6亿元,植树造林1444片。
不仅如此,各级人大代表还根据所处岗位、行业、地区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对选区百姓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扶,共联系助推微型企业发展22906户,向留守儿童捐资捐物3306.46万元,帮扶困难群众158458人,助推农户万元增收451709户等。
2011年4月上旬,吴邦国委员长来渝视察调研,对重庆工作和人大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代表行动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作用,很有特色和成效,并亲笔题词“五个重庆建设·人大代表在行动”。
结合中心工作寻找行动“突破口”
2011年,“缩差共富”成为重庆发展的最强音。市人大常委会将代表行动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民生10条”的落实相结合,做到一段时间突出一个重点、一个重点推动解决一批民生大事。
例如,2011年5到7月,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以“民生大走访”、“助推微型企业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和“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为题,组织开展了全市范围的视察、调研、走访、医疗服务等大型活动。
下半年,又开展了地方性法规的专项清理,对可能影响缩差共富的法规条款提出了修改建议。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为契机,12月,市人大常委会又组织代表,开展了关注文化发展的大型集中视察活动,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出了意见建议。
将代表行动深化为“全民行动”
“五个重庆”建设需要全市人民齐心协力,通过代表行动,不仅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性空前高涨,代表对普通百姓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在“宜居重庆”建设专项工作评议中,参与的各级人大代表实地调研了60多个项目,一些普通市民将自己对“宜居重庆”的建议写给代表,请代表代为反映。
在全市统一开展的“万名代表促民生”大宣传、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启动当月,各级人大代表接访、走访人民群众24253人,收集来自普通百姓的意见和建议15486条。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被群众誉为“连心桥”。
总结升华形成长效机制
代表行动作为我市人大工作的一个品牌,如何长期开展下去?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行动协调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各区县基本形成了代表行动“坚持党委领导、人大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联动”的工作格局。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修订《重庆市实施<代表法>办法》,对代表履职规范、代表监督、代表履职保障等做了细化规定,为代表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了法制保障。
一些区县还制定了专门的代表行动年度考核办法、代表履职公示等制度,开展了代表述职满意度测评工作。
全市各级人大积极开展代表行动制度研究,新建工作制度233项、修改完善796项,努力将特色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行动协调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代表行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以“走进千家万户、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增强代表的法治意识和宗旨意识,巩固升华代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