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拥有社会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2011年全市“民心工程”的一大亮点。
从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到全市所有区县,到资助困难学生上学住校,再到免费法律援助为农民工伸张正义……这一年来,一张更加结实细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温暖3200万重庆人的心。
有了“退休金”
村民养老不犯愁
上月25日,铜梁蒲吕镇杨道兰又一次来到农村商业银行铜梁支行岚峰分理处柜台前,核对当月自个90元的“退休金”。
“这点钱不多,但拿起心里很踏实。”对于这位年满72岁的老人而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如同“天上掉下的馅饼”,让她过上了从“养儿防老”到“政府养老”的日子,生活稳定多了。
此前,她和老伴单独居住在老房子里,与三个子女约定每人每年支付1000元的赡养费。但由于子女经济条件时好时坏,赡养费也有一阵没一阵的。有时候老大打工不顺拿不出钱,有时候老三做生意亏了也要先欠着,以致两位老人一周吃不到几顿肉。
如今有了养老保险这笔固定收入,再种点粗粮,再卖点细粮,晚年生活舒服多了。“马上过春节,也能给外孙们发点红包钱了。”她笑着说。
2011年,随着铜梁等最后10个区县纳入试点范围,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截至当年11月,我市参保人数达到1102万,其中农村户籍983万,城镇户籍119万,参保率为85%。老年参保人员共362万,其中农村户籍304万,城镇户籍58万,共发放养老金55.87亿元。
同时,为了方便群众参保,全市加强宣传引导,多种方式讲解政策,积极营造了“政策天天讲、广播时时响、标语处处挂、资料户户有、干部村村走、政策人人懂”的宣传氛围。在1000余个乡镇社保所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5000余人,10000余个村(社)均配备了1至2名协办员,建立了村社受理、乡镇办理、区县处理、市级集中管理的四级经办管理服务体系,让村民足不出户,也能办理。
老人住进敬老院
安享幸福晚年
“天天有肉吃,衣服有人洗,烂了有人缝,我腿不好还可以坐电梯到楼上去。”入住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敬老院7年,今年80岁高龄的“五保”老人周学富这样描绘自己的幸福生活。
周大爷说,以前生活在敬老院里可没这么“巴适”,到处是破败不堪、灰尘漫天的景象,几位年事已高、身患疾病的老人,由于护理不到位,有的身患褥疮。
为了让老人共享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九龙坡区按照“生活设施配套化,人居环境舒适化,文娱生活健康化,服务管理人性化”的“四化”要求,重建了这座老年人的幸福家园。如今的白市驿镇敬老院房屋敞亮、干净、整洁,有花、有树。
除了人性化的硬件设施外,敬老院还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广泛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开辟了“开心农场”,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自发成立了劳动组;组建了“庭院乐队”,带领他们拉二胡、吹笛子、打快板、唱红歌。老人们心情好了,身体也就更健康了。
当记者问到平时喜欢做些什么时,周学富老人把手中的拐杖用力向下一压,说:“嘿!我没啥子别的兴趣爱好,眼睛又看不到,腿又不好。平时就在这个坝坝里唱唱红歌,我最喜欢的就是《团结就是力量》和《走进新时代》,天天唱,天天练。”
据了解,2011年,我市共争取中央及市级资金2650万元,支持5个区县福利中心建设,目前,5个区县福利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市级共安排建设资金1亿587万元,对乡镇敬老院建设给予补助,目前已有17所敬老院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通过实施区县福利中心和乡镇敬老院建设项目,全市新增养老床位1.2万张。越来越多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将住进敬老院,安享幸福晚年。
政府提供免费医疗
百姓看病没负担
“当时一打开眼罩,我就感觉到有亮的东西,一睁开眼睛,我就看到了灯光。”近日,家住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的冯惠芳一谈起她做免费白内障手术的经历,就特别健谈。
冯惠芳婆婆今年76岁,是江北区开展白内障无障碍活动的受益者之一。在四五年前,她因为患上了白内障,两只眼睛越来越模糊——在家吃饭时夹不到菜,想拿盆时把盆摔碎,穿衣服时把里子穿到外面;走出家,冯婆婆更是要人搀扶着才不会摔跤。“因为眼睛患了白内障,我妈可真是遭了不少罪。”冯婆婆的二儿媳夏美说。
冯婆婆一家了解到,白内障其实是很简单的手术,手术几十分钟、休息几天后就能重见光明,可他们却在手术费上犯了难。
夏美告诉记者,她们家有六口人,却只有她丈夫一个劳动力,每月全家的收入不到3000元。家里除了冯婆婆外,八旬的公公也是白内障患者,手术费需要近万元,实在是捉襟见肘。
就在一家人为手术费发愁之时,夏美通过石马河街道残联获知了一个好消息:作为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民心工程”,家庭贫困的老百姓能免费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她立即帮两位老人向街道残联提交了手术申请。
冯婆婆告诉记者,第一天,做手术的医院派专车将她接到医院进行术前检查,体检一切正常后,第二天进行手术,第三天就出院回家了。
冯惠芳的手术非常成功,在她鼓励下,老伴在去年也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两位老人都重见了久违多年的光明。
2011年,像冯慧芳这样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有1.45万多人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去年10月31日,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授予重庆市“全国白内障无障碍省(市)”称号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市“全国白内障无障碍省(市)”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并提前两年实现市残工委提出的目标任务,成为全国成功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省(市)”的第四个省市和西部唯一的省市。
重庆市委、市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还不止这些——市卫生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免费治疗肺结核病患者2.3万,帮他们解除了病痛。
财政给力
让困难学生能上学、能吃好
近日,中午下课铃刚刚敲响,巫山县庙堂乡庙堂村小学的田礼惠老师,就端着一满盆刚做好的猪肉炖萝卜走进学生的食堂。“现在,学生们每周都能打一次‘牙祭’,这多亏了市里、县里对这些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寄宿学生的补贴和照顾!”
该校校长李德龙说,庙堂的寄宿学生以前的生活是“饭菜无油星,清汤可照影”。学生营养跟不上,学习状态也受到很大影响。我市出台对50万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政策后,巫山县也启动针对改善贫困寄宿学生伙食的“营养工程”,财政拨钱给学生改善伙食,学校不但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来改善膳食,还“意外”引来社会捐助。
除庙堂乡外,巫山金坪乡政府也拨款1万元,专门为寄宿学生改善生活;巫山初级中学投入10万元,保证每周为1000余名农村寄宿学生“打牙祭”。目前,该县已有40所学校筹资购买了猪肉,保证农村寄宿学生能吃上肉。该县教委负责人介绍,巫山共有42所寄宿制学校,住读学生总数达3万余人,自2010年12月以来,该县在庙堂、金坪等边远乡实施“营养工程”试点,让农村寄宿学生周周有肉吃。
刚从渝北区石鞋中学毕业的邓敏,则对政府为她提供的生活补助非常感激。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考入名牌大学,但家庭的贫困差点令她辍学。好在渝北区对农村孩子不仅免除了学费、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同时还每学年资助她625元的生活补助。如今,她已顺利初中毕业并就读暨华中学,离她的梦想又近了一大步。
据了解,我市为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对50万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万人,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万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11万人。
据统计,2011年,全市教育系统落实各类资助资金53亿余元,惠及学生409万余人。其中,安排学前教育资助资金0.43亿元,惠及在园幼儿6.18万人;安排义务教育免杂费补助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资金33.4亿元,惠及学生328万人;安排普通高中教育资助资金2.93亿元,惠及学生21.56万人,超过年初目标4.56万人;投入高等教育9.4亿元(含助学贷款),惠及学生21.4万人,比年初目标增加10.4万人。
司法为民
帮助经济困难者伸张公平正义
“我左眼废了,却没有人为我说话……”去年7月,九龙坡区陶家镇廖国锋,攥着一摞花花绿绿的住院单,站在当地人力社保局的台阶上,一时不知该去往何处。
2010年,廖国锋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小摩配厂做工,底薪700元外加提成。从来没有外出打过工的他觉得待遇还不错,也没有要求签劳动合同。今年初,正在机床前加工零件的他,突然被一个飞溅而出的零件砸中双眼,顿时血流如注……经过5个多月的抢救和治疗,他左眼完全失明,右眼弱视。
小摩配厂老板在垫付极少部分医药费后就不再支付了,廖国锋和他的家人几次上门讨医药费,老板拒不给付。这让廖国锋非常失望,他经人指点到九龙坡区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才发现,他打工的小厂没有申请营业执照,是一家“黑厂”!因为他为一家“黑厂”打工,劳动关系不受法律保护,他的受伤没有得到劳动部门的认可,无法为自己申请到工伤。
九龙坡区法律援助中心获知此事后,迅速指派了律师,为他提供法律援助。援助律师通过搜集证据,最终帮助廖国锋拿到了自己的伤残等级鉴定书,还得到了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支持;去年8月,法院经过调解,廖国锋最终得到了15万元的工伤赔偿。
市司法局高度重视司法为民,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满足”,持续开展“五主动”给力农民工朋友维权活动,在去年前3个月中,调动全市司法维权力量,专门针对农民工进行维权,开展各种法治宣传2200余场次,培训农民工1200余场次,新增便民利民联络点2400余个,办理农民工援助案件近5000件,为他们挽回经济损失达1.2亿元,解决了一大批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1年全年,我市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3万件,避免、挽回经济损失和取得利益4.4亿元,其中,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1.5万件,为农民工挽回损失和取得利益1.9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