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于世的梁山灯戏,是流传于梁平县境内的一种地方小戏,当地人俗称“包头戏”(旧时女子不演戏,男子头包白巾,“反串”女子演戏),属于全国稀有剧种之一。2006年,梁山灯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梁山灯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明正德年间,梁山灯戏就从民间“玩灯”和“秧歌戏”中脱颖而出,活跃在梁山(今梁平县)村野的田头院坝,距今有近500年历史。
在长时期的传承中,梁山灯戏与民俗文化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立音乐声腔、嬉笑闹的表演风格,具有民间艺术易于接受、流传等特征。
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介绍,过去灯戏演出,成员多是当地农民,他们散居在乡村各处,每当有百姓办喜事、庆寿诞时,都要请灯班演戏。一旦逢重大节庆,便由当地有名的灯伶负责召集周边艺人,灵活组班,一般以五至七人为适,不会超过8人。
说起灯戏的表演,当地传承人总结出六字特征:“扭、跩、跳、嘻、笑、闹”——演员的载歌载舞伴随始终,随着琅琅上口的声腔和节奏鲜明的锣鼓点,演员们又扭又唱,加上幽默风趣的身段和滑稽夸张的表情,逗得观众十分开心。
从剧目上看,梁山灯戏多为喜剧、闹剧,大多由讨人喜欢的丑角“扮灯”。来自民间的打油诗中写道:“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就生动描述出当时的胜景。
如今,灯戏的每个剧目演出时间在10多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为民众性题材、口语性台词、嬉闹性情节,有《滚灯》、《戒赌》、《淘气宝》等96个传统剧目,新编剧目则有30余个。
此外,音乐也是梁山灯戏影响最为广泛的因素之一。谭小兵介绍,梁山灯戏音乐系统包括:声腔、间场音乐和锣鼓经。三种声腔即胖筒筒类(灯弦腔)、徒歌类(神歌腔)、俚曲类(小调),这就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梁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