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城市的灵魂和发展的内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重庆这座山水之城以昂扬的姿态、饱满的激情,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以创新为手段和动力,大刀阔斧地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开创了文化建设的重庆探索。
创新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发展全面提速
镜头:
12月13日晚7点半,容纳3000人的国家大剧院座无虚席。厚重的舞台大幕徐徐拉开,一位年轻的舞者,几个跨步,在舞台中央腾空而起,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观众席上顷刻掌声雷动。
这台由重庆歌舞团创排的大型舞剧《邹容》,以独特的舞蹈艺术视角,营造出震撼心灵的视听艺术,赢得了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是重庆歌舞团15年来首次以完整的舞剧作品形式进京演出。”该团负责人张欣这样说道。
6年前,重庆歌舞团在全市“首吃螃蟹”,整体转制划入重庆广电集团(总台)。2010年,重庆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总收入达到2796万元,比改制前的318万元增长8.8倍;完成演出场次约200场,增长2.8倍,职工平均收入也翻了一番多。
画外音:
重庆歌舞团的改革仅是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2003年,作为中央确定的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重庆投入到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滚滚洪流中。
随后的几年,我市先后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并逐步实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革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改革。
2009年6月17日至18日,市委召开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开全国之先河。
从此,重庆文化发展全面提速。
截至目前,市歌舞团、杂技团、曲艺团、京剧团等6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成功组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并逐步做大做强。全市108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运行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据统计,2010年,重庆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8.75亿元,比2006年净增150.18亿元,增长169.5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从2.5%提升至3.01%。
今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对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已完成中央既定各项重点改革任务、进度较快的重庆等12个省(区、市)和沈阳等72个地(市、盟)予以通报表彰。
4元破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难题
2012年实现街道文化中心全覆盖
镜头:
9月16日一大早,渝中区大坪地区文化中心活动室里,10来位“大龄学生”正凝神静气,在老师指导下认真临摹山水画;多功能厅内,一群红歌爱好者,饱含热情,歌声嘹亮;图书室内,人们埋头读书。
放下书本,家住大坪的罗曼华老人乐滋滋地告诉记者,文化中心有排练室、放映厅、美术室、多功能活动室,中心还不定期举行各类培训和文艺演出活动。她和一群老年朋友每天都来这里看看书、跳跳舞,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画外音:
2000余平方米的大坪地区文化中心具备图书馆、文化馆分馆、信息共享服务支中心、小剧场等功能,是渝中区建设的第一个社区文化中心,也是我市建立的首批社区文化中心之一,其完善的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周边居民的生活。
2009年,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到 2012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
大坪地区文化中心就是我市加快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建设的有益探索。去年,我市在全国创造性地提出,为了加快城镇文化服务圈的建设,从现有收取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每平方米拿出4元用于街道文化中心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130个街道文化中心。
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称,这一做法“既不增加本地房地产开发成本和业主的负担,又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问题。预计今后每年将投入4000余万元,到2012年全市街道文化中心将全面建成。”
走出“点圈线体”结合的新路
搭建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骨架
镜头:
“重庆文化味道越来越浓了!”近日,从南京赶来重庆参加校友会的张先生这样感叹。他说,“6年前在重庆读书的时候,感觉重庆除了山多、美女多,还有就是打麻将的多,重庆是一个集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和巴渝民间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甚至连一个像样的歌剧院也没有。但这次回来,发现重庆大变样了!”
“在城市,有剧院、影院;在农村有农家书屋、文化站,无论走到哪里,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张先生感慨地说。
画外音: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探索出“点、圈、线、体”结合的新路子,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聚财力抓“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高标准抓“圈”,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出重拳抓“线”,在西部地区率先树起广播电视城乡统筹的标杆;建机制抓“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
其中,改革中的硬件建设上,我市建成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重庆广播电视大厦等20个市级重大社会文化设施,总投资67.48亿元,新增建筑面积71.58万平方米。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40个区县累计建设大型文化设施119个,总投资51.21亿元,建筑面积117.75万平方米。乡镇和村级层面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工程,这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文化权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