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海市民马燕的养女小天天顺利住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再过两天,小天天将接受改变她命运的一场手术——人工耳蜗植入。
“我仿佛听见了孩子给我们讲故事、大声唱歌、欢笑……”马燕说,小天天能够过上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幸福生活,缘于她给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写的一封信。
难舍那双稚嫩的手,好心上海夫妇收养重庆孤儿
故事发生在2009年9月26日,那一天,晚婚未育的马燕和丈夫袁云轩来到重庆市黔江区社会福利中心,收养了5个月大的孤儿黔春天。
在回上海的火车上,夫妻俩发现孩子对声音没有反应,回家后立即抱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听力障碍,并建议他们放弃收养。
“孩子不是商品啊,我们不忍心把这个一出生就没了父母的可怜孩子送回去。否则,她可能真的要又聋又哑了。”为了不让孩子再次被遗弃,马燕夫妇决定收养这个孩子,并与院方正式签订了收养协议。
他们给孩子起名叫袁雨杨,小名天天。为了让女儿恢复听力,夫妻俩花费3.5万元为她配了一只助听器,马燕向单位请了长假,定期送孩子去上海残联下属的聋儿语言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孩子16个月时,她开口喊了第一声“爸爸”,4个月后,又叫出了“妈妈”!几个月后,聪明的小天天又“蹦”出了“爸爸再见”、“妈妈抱抱”之类的四字短语。
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因为女儿的懂事而垂青马燕一家。今年9月,小天天在一次发烧中双耳突聋,被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断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医生建议立即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费用远远超出了马燕一家的负担能力。
“也许,上苍在考验我们领养这个孩子的决心。”马燕说,听到诊断结果后几天里,她脑中都“嗡嗡”作响,也和丈夫商量过,是不是把孩子送回去。
可当女儿举起稚嫩的小手要爸爸妈妈抱时,马燕和袁云轩下定决心:“无论多难,我们绝不抛弃、不放弃!一定要让孩子重回有声世界!”
夫妻俩四处打听,辗转了解到,只要孩子有上海户籍,就可以享受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的手术补助,但根据上海的入户政策,小天天尚未达到入户申报年限。
医生一再告诫,孩子植入耳蜗的最佳时间是3岁前,年龄越小康复效果越好。也就是说,马燕一家还有不到5个月时间筹集手术费用,每拖一天,孩子就失去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
万般无奈之下,11月底,马燕艰难地提起笔,怀着忐忑的心情,给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写信,希望他百忙之中能抽空关心一下这个可怜的孩子。
真情感动市长,一切为了孩子特事特办
马燕夫妇对养女这份不离不弃的挚爱真情感动了市长黄奇帆。他在信上作出批示:“市级相关部门要尽快解决孩子在上海的户籍和治疗费用,代我慰问马燕夫妇这样的好心人,他们是上海人的骄傲。” (下转2版)
随即,市政府迅速召开由财政、民政、公安、残联、黔江区等单位参加的协调会,就如何帮助马燕夫妇解决当前实际困难进行专题研究。
会议很快形成一致意见:一是迅即赶赴上海慰问马燕夫妇;二是积极协调上海户政部门尽快解决小天天户籍问题;三是帮助马燕夫妇募集小天天所需要手术费用。
12月7日,由我市相关部门组成的救助工作组飞往上海协调处理。
在此期间,黄奇帆一遍又一遍关心孩子的救治进展,心急如焚。
孩子即将重返有声世界,爱心重庆感动两地
在渝沪两市爱心接力下,小天天的问题一步步得到解决——
12月9日下午,重庆市公安局与上海市人口办、上海市户政部门的同志,一起将小天天的上海户口簿送到马燕夫妇家里,孩子的户籍正式从重庆市黔江区社会福利中心迁至袁云轩的户口所在地——上海市浦东新区枣庄路399弄。
12月12日,小天天办好住院手续,定于14日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一天,她刚好两岁零八个月,处于最佳手术时间。
女儿的命运在不到10天内扭转,马燕一家迎向幸福生活。她说,自己最感激的,是将孤残儿童看得和GDP一样重的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她想通过重庆日报向黄市长道一声谢:“您的仁慈及关心,是我家孩子一生的幸运;您的善良及宽厚的胸怀,是重庆这座充满生机的年轻直辖市前进的动力。”
从重庆工作人员那里,马燕听说重庆刚向1500名孤残儿童送上了一份大礼——可以与童话世界媲美的爱心庄园。“可以在重庆生活,是孩子们的福气。今后我的女儿能说话识字了,我会带她来重庆,感受这座城市的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