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曲调优美流畅,唱腔娓娓动人,是四川、重庆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曲艺音乐。在今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非遗”名单上,四川清音跻身榜单,成为又一项入围国家级“非遗”的曲艺项目。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历史渊源可上溯至宋代,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调交融衍生,就有了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
市曲艺团清音艺术家李静明介绍,百多年来,经过历代艺师们的辛勤实践,四川清音从民歌和戏曲音乐中汲取了大量的音调,衍变成为善于抒情、叙事的说唱音乐,并逐渐形成了近百支体裁各异、音调互殊的大小曲牌,能表现相当丰富的思想感情,说唱各种特定的人物故事,成为曲苑中一支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奇葩。
如今,四川清音曲调类型分为大调、小调、小令体曲牌三大类别,调体和曲牌约有200余支。大调具有“背、月、皮、簧、勾、马、寄、荡”等8个大调,其大调型的曲牌当为数量之最。
至于小调,则曲调短小,乐句简练,可独立成篇,演唱字句抒情风味浓郁,这些乐句曲式都较简单,一般不作单独使用,而是发挥音乐的“色彩性功用”。
据统计,目前,巴渝的四川清音曲目有500余个,编创的现代曲目节目100余个。代表性传统曲目有《悲秋》、《小乔哭夫》、《断桥》等100余个,现代曲目有《江竹筠》、《英雄少年刘文学》、《红军飞夺泸定桥》等30余个。
李静明说,这些曲目都以唱腔的细腻、灵巧见长,表现力非常丰富——庄严时平稳凝重,悲愤时深沉婉转,激昂时高亢激越,欢愉时秀丽明快,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