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0月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上,来自18个省区市和中直以及部队系统的29台优秀参演剧目轮番亮相山城重庆,由万州三峡川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青春川剧《鸣凤》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这是本届戏剧节上西部地区惟一一个由区县级艺术院团参演并获奖的剧目。
在此之前,万州已连续推出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剧目。《鸣凤》的再次获奖,让出席戏剧节的众多观众和艺术家不由露出惊讶的眼神:一个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库区区县,怎么接连有这么多戏剧精品出现?
文化发展的“万州现象”
万州文化之备受瞩目始于2005年。这一年,来自万州的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进军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同时荣获“优秀入选剧目”、“优秀表演奖”等两项大奖,被文艺界专家惊呼为“中国戏剧界的一匹黑马!”2007年,这部深刻反映移民精神的剧目又先后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
2009年,由万州三峡歌舞剧团创作的、原汁原味地再现库区普通百姓生活变化的大型方言话剧《三峡人家》,成功入选“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30强。
2010年5月,《三峡人家》在广州九艺节“文华奖”的角逐中,除获得“优秀剧目奖”外,还囊括了“文华单项奖”话剧类所有奖项。
2011年1月,万州三峡川剧团根据巴金《家》改编的大型现代青春川剧《鸣凤》和《三峡人家》双双入选“2009-2010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
2011年6月,《鸣凤》参加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该剧主演、万州三峡川剧团团长谭继琼摘得中国戏剧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短短数年之内,作为一个地级城市的万州区连续推出的三部精品大戏、且全部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30强,这一全国仅见的独特现象引起了戏剧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由此提出了“万州现象”一词,很快便得到众多戏剧界专家认可并迅速传播开来。
三峡库区的“文化高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光这三部大戏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万州的文化繁荣发展状况。除戏剧以外,该区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曲艺、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均是人才辈出、佳作迭出。
在文学创作上,出版了诗集《三峡:时间之书》(柏铭久)、《老乡何其芳》(向求纬)、《潇潇独语》(冉晓光),散文集《人生如茶》(林顺禄)、《山梁上的琴声》(文猛),长篇小说《血色峡江》(欧阳玉澄)、《所谓草民》(谢声显)、《碧水梦》(何佳)等一批广受读者好评的优秀作品。今年11月18日,欧阳玉澄的长篇小说《山明水秀》荣获第二届“红岩文学奖”。
在音乐上,由万州本土音乐人创作的歌曲《希望》、《三峡梦》、《三峡的小雨》等获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音乐作品《三峡我的家》获全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丰收奖。
在广播电视上,音乐电视片《爱在万州》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广播剧《背着婆婆去打工》获得第九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铜奖。
在曲艺上,万州三峡曲艺团的川东竹琴《赞三峡》、评书《江姐闯关》在第十五届群星奖双双获得全国曲艺最高奖“群星奖”。万州三峡杂技团的杂技《双人顶碗》、《柔术滚杯》分获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首届全国杂技比赛银奖。小品《窗口》获重庆市首届小品大赛一等奖。
自2008年以来,万州共有80多件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和市级奖励。
截至目前,万州文艺界共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高级职称人才80人,重庆市“五个一批”、巴渝新秀人才、舞台艺术之星、舞台艺术新秀12人,区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优秀青年人才9人。各文艺协会共拥有会员1500多人,其中重庆市级会员397人,国家级会员91人。
文化事业发展的“全区体制”
万州区文广新局局长陈志告诉记者,万州能打造出这么多优秀文化作品、培养出这么多优秀文化人才,与区委、区政府在推动文化发展上所实施的“全区体制”密切相关,即举全区之力、调动一切可用的力量和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这种“全区体制”,首先表现在领导重视上。以《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鸣凤》三部大戏为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不但亲自审看剧本和演出,还多次对剧目的创作、参演等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将《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两部戏的编剧刘国伟作为自己的10个重点联系服务对象之一。区长史大平经常过问排演情况,亲自为剧组解决经费问题。
其次表现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上。上戏需要经费,有关部门积极想办法筹集;排戏过程中有了困难,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解决。排戏的两个主要单位是三峡歌舞剧团和三峡川剧团,但文化馆和曲艺团、杂技团等文艺团体也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大家不计荣辱得失,万众一心,协同作战。
这几部大戏在排演之初,影响力较弱,知名度不高,面临出一出世就夭折的危险。为了把这几个“婴儿”养大成人,万州人自发行动起来,一个单位、一个系统地争相排队看戏,《移民金大花》演出250场,《三峡人家》演出273场,《鸣凤》也演出了187场,不但打开了局面,获得了可供持续发展的票房支持,而且扩大了影响,最终得以走出万州,走出重庆,走向全国。可以这样说,万州这几部大戏,是万州人一票一票扶持起来的。
这种“全区体制”还体现在文化开放上。万州每打造一部大戏,都从全国范围请来知名的导演、编剧、舞美设计师和化妆师参与剧目编排,约请各方专家征求意见。其中,《三峡人家》共征求意见8次、修改剧本13次、改版排演7次,经反复打磨才成就精品。
在这种“全区体制”下,万州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得以蓬勃开展。近年来,该区先后新建了三峡移民广场、和平广场等7个大型城市广场,开辟了57个群众文化日常活动点,培育了移民艺术团、俏夕阳腰鼓队等1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业余艺术团和73支社区群众文化队伍。每天晚上参与唱红歌、跳舞等广场文化活动的群众多达10万人以上,万州城区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文化中心”。
打造一批城市公共文化艺术的传世之作
“未来的城市竞争,既要拼经济硬实力,更要拼文化软实力,但最终拼的是文化软实力”。吴政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市场吸引力、思想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是万州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重要支撑。
他说,在打造《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鸣凤》等几部大戏的过程中,自己有一个感悟,就是“一部优秀作品的背后,凝集着一种精神、一种作风和一种奉献。”这种精神,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坚韧;这种作风,是各个剧团“众人拾柴”的团结协作;这种奉献,是那些在幕后“吹拉弹唱”的“无名英雄”的无私付出。
而这些也正是万州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作风和奉献。万州要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抓好文化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至关重要。惟有如此,万州才能凝聚全区干部群众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万州这个第二城市也才会更有内涵和品位、产生与之相匹配的影响力。
吴政隆说,“万川毕汇、万商云集”的万州拥有1800多年历史,三峡文化、巴楚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汇聚与此,交相辉映。三峡蓄水后,万州以江河为湖,把平湖揽入胸怀包容在城市中间,形成了中国沿江城市中少见的“一江两岸”、江山如画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万州打造重庆第二大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基础。
下一步,他们不仅要挖掘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推动万州新时期文化建设,还要挖掘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打造一批城市公共文化艺术的传世之作。目前,他们已将滨江环湖地区的3300亩“黄金宝地”用于规划建设公园、广场、高品质公共建筑。他们将在此区域三峡移民纪念馆、体育场、游泳馆、三峡科技馆、三峡会展中心、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等六大公共建筑。对于这六大公共建筑,他们将邀请国内规划设计的名家大师设计,像打造三部大戏一样精心打磨,将其打造成建筑艺术精品。
吴政隆说,这些公共建筑建成后,不仅是推动万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载体和平台,还是与万州自然禀赋相得益彰、与万州文脉联系紧密的最有看点、最有特色的精品建筑,不仅在库区独一无二,在全国也有特色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