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市政府、中国外交学会、芝加哥大学鲍尔森研究所、洛杉矶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城市·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美国前财政部长、芝加哥大学鲍尔森研究所董事会主席鲍尔森,洛杉矶市长维拉莱戈萨,市领导黄奇帆、刘学普、凌月明出席论坛。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了研讨。
黄奇帆:改革开放是重庆发展的秘诀
市长黄奇帆在论坛上致辞并作主旨发言。他说,重庆作为中国内陆的直辖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总体发展战略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城市化方面,我们希望十年以后重庆的3000多万人中,有2000多万成为城市人口,分布在一个大城市几十个中等城市几百个小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工业化方面,工业规模将从今年的1.4万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3万亿元,分三个板块,其中1万亿是电子信息产业,1万亿是汽摩工业和各种装备制造业,还有1万亿是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传统产业。城乡统筹一体化方面,努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要素市场、人口流动一体化。
最近几年,重庆经济增长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最近三年,GDP年增长率都在15%以上,今年前三季度更是跃居全国第一。此外,工业销售值、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财政税收、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国际航空货运量等经济指标的增幅都居全国前列,这说明重庆是中国内陆欣欣向荣的一个城市,它集中反映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现状。以前,大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认识,通常还停留在基础设施的开发、生态环保的开发、农村扶贫帮困的开发上,但事实上以重庆为代表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已经进入到大都市、大产业、大功能、大开放的阶段,通过重庆可以看到中国西部大开发良好的势头。
重庆这些年之所以取得良好发展,有一个秘诀,而这个秘诀也是整个中国过去30年顺利发展的秘诀,就是以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动力。中国过去30年,搞了很多改革,这种改革是改变生产关系的一些制度安排,促进了中国经济适应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30年,实际上也是改革的30年,加快开放的30年。
重庆最近几年在改革开放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有八件事是其中的亮点。这八件事都不是针对小问题的改革,都是涉及基本面的改革,改革的成功与否,全国上下都高度关注。
第一,进行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转化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是中国未来发展中少不了的一场大改革,重庆率先实施。重庆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在重庆城里打工的300万农民工变成城市户籍,让他们和城里人一样,在住房、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城里人完全一样的待遇。
第二,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推出政府保障房加商品房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我们三年投入1400亿元建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让200万城市低收入居民有保障房住。重庆的这项改革到位以后,引起全国重视,今年中央号召各省都要大规模建公租房,可以说重庆引导了全国的住房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我们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低收入者、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创业,通过创办微型企业,自己当小老板。一年时间产生了四万多个微型企业,带动了30多万人就业。这是当今政府帮老百姓创业、发展、致富一个非常好的改革措施。
第四,根据物权法,对农民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量化,明确使用权也是财产权。通过这个法律性的界定以后,可以帮助农民进行“三权”抵押贷款,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也是重大改革,对重庆有用,对全国也会有用。
第五,对社会分配制度进行一定的探索改革。我们提出,让老百姓的收入占GDP的比例,由目前的百分之四十多提高到五十多,这个过程就是分配调整过程,是重大改革。
第六,在金融改革方面,重庆开全国先河推动离岸金融国际结算,发展离岸美元业务,这在外汇结算上对全国都有创新意义。
第七,在“走出去”上进行重大改革。重庆积极开展面向中国市场的海外投资,通过“投资主体+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方式,成功进行了四类海外投资。
第八,重庆创新与多国海关便捷通关模式,打通“渝新欧”铁路这条新的欧亚大陆桥,使重庆成了中国内陆通往欧洲的桥头堡。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过去的改革开放主要发生在沿海。而重庆最近几年在改革开放方面的探索,是新时期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不管对内陆还是沿海,这些探索都有普遍的导向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重庆改革开放上的这些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中国内需导向的发展方向,符合中国缩差共富的发展方向,也符合中国与世界一体化的方向。
鲍尔森:创新城市规划理念 远离“城市病”
美国前财政部长、芝加哥大学鲍尔森研究所董事会主席亨利·鲍尔森说,黄奇帆市长是一位杰出的创新者,有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些实践使重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此次来渝举行研讨会,专题探讨如何实现中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塑城市面貌,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看到重庆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挑战,重庆已经开始了实验
鲍尔森说,芝加哥是美国人口数量第三的大城市,与重庆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重庆作为一个“实验者”的角色,正在试验一些具有重大改革意义的举措。
我们已经看到重庆的金融界做了很多创新的工作来改变城市面貌。此次参会的很多人都来自金融相关机构,包括美洲银行一些人士,他们都关注如何做好城市规划,使环境与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管对中国还是美国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鲍尔森说,美国现在是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也是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国,今后应该将环保工作纳入到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去。
鲍尔森认为,今后,大多数世界人口会居住在城市中,中国也一样,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有2000万农村人口到沿海城市打工,今后会有不少人回到家乡,这些迁移会带来政策方面的调整,不管是经济还是社会层面上,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他说,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下决心来应对这些挑战。这正是为什么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篇幅都阐述如何做好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等等。
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但要避免“城市病”
鲍尔森表示,城市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中国希望改变自己的增长模式,改变过去30年中,中国依赖高资本投资和出口实现增长的模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全球城市面貌也会产生影响,我们作为外部的人,也关心中国提供的机遇,中国正在发展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需要资本的投入。此次参会的代表中有很多人是研究城市化问题的,也有一些美国的城市创新者,他们都愿意与重庆分享自己的经验。
“我们不希望看到以后城市的天际线被高楼大厦、摩天大楼遮挡,而是希望有不同的建筑类型。”鲍尔森觉得,这些都是严峻的挑战。现在,我们要避免过去的错误,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看到有很多城市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但是美国创新城市规划者,作出了强有力的项目使得美国的城市获得重生,过去很多美国人逃离城市,现在又回到城市。“我自己的家乡芝加哥,在世贸大厦原址上,就根据新的城市理念来建设。"鲍尔森说,我们希望与重庆共享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重庆很美并富有改革精神,金融业发展迅速
第一次来到重庆,鲍尔森的第一感觉是重庆地理环境独特,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很多漂亮的大树。
作为美国的前财长,高盛的掌门人,重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给鲍尔森留下深刻印象,他说,重庆打造结算型金融中心,不仅有利于重庆经济的长远发展,还有利于提升重庆的城市地位。
鲍尔森同样认为,重庆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敢于直面矛盾,目前重庆实施的很多改革,都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为他们所借鉴。
林江:城市发展应以人为本
昨天,来渝参加“城市·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坛”的能源基金会高级副主席、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主席林江表示,城市发展应该以人为本,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林江认为,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首先要从规划入手,比如系统考虑就业、居住、公交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系统化的设计。一个城市必须要注重步行空间,有了好的步行空间和环境,商业街区才能聚集人气。另外,平原城市还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自行车道,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城市的自行车道在城市改造中消失了,这并不利于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他还表示,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并不是道路不宽,车辆太多,而是缺乏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不行,或是不方便,选择买车的人自然会多。”
林江还谈到了土地综合利用的问题。他认为,目前有很多功能单一的商业区、居住区是造成早晚通行高峰的一大因素。如果能将这些地区的功能多样化,比如就地解决结业、居住、学校、医疗等基础服务,人们就不用长距离的出行,降低了出行距离,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还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令城市更加宜居。
巴科:用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美洲开发银行高级顾问巴科在昨日举行的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说,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经济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对于中国而言,这种情况尤甚。中国需要在机制和治理结构上下功夫。
巴科介绍,拉美有世界3.6%的人口,8.2%的GDP,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2%。这份数据似乎表明拉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不佳。不过,拉美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求得平衡的压力比其他很多地方要大一些。这是因为很多拉美城市,包括加勒比海的城市,包括中美洲,都集中于沿海的地区,由于气侯变化的问题,这些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紧缺。
和拉美比起来,中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拉美国家7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相比而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更低。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是个大问题。
巴科认为,拉美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这些经验简而言之,就是用良好的机制、良好的治理结构和政府的投入,来推行绿色的发展模式。
彼得:城市设计 应以行人为中心
“可以步行,可以骑自行车,城市的可通过性强,能让城市更宜居。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它的设计理念必须是围绕行人,而不是围绕汽车为中心。”在昨日举行的“城市·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来自美国卡尔索普规划设计事务所的首席建筑师彼得说。
彼得认为,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可通过性。所谓可通过性,就是市民可以通过步行或者自行车在城市里移动,而不需要过多地依赖汽车。这对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健康都是很有利的。
不过,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全球很多国家,在城市发展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超级街区”的兴起。这些规模庞大的街区,里面可能包含了6—8条小的街道。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超级街区”里,需要高度依赖汽车来解决出行问题,结果就导致非常严重的街道交通堵塞。
彼得说,虽然现在很多中国城市非常重视城市规划,但很多城市在规划设计的实践中,都忽略了步行街的建设。其实,供汽车通行的机动车网络,与行人或自行车通行的步道,都应该同步发展。
如何才能提高街区的可通过性呢?彼得认为,必须控制街区的规模,鼓励发展小的街区,其实小的街区能创造一种更强的社区感。这样,街区可通过性才能提高,才更符合人的需要。
可通过性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生态城市的概念,它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美国旧金山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市尽管有着很好的机动车道路网络,与此同时行人也有很好的通行通道,河岸的处理也很有生态性,符合人的需求。
彼得建议,在“宜居重庆”建设中,每条街区设计都要考虑到人行道的问题,有一些空间是留给车的,但不应该全都留给机动车,如果道路设计合理的话,那八成的机动车流量是可以由步行来代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