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我市GDP同比增长了16.5%,增速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天津市并列全国第一。
这标志着,我市的经济发展,步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与经济发展高速增长同步,宜居城市的建设,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以住房、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等为主的社会事业发展,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协调发展,证实了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坚持以民生为导向,促进缩差共富的发展实践是一条颇有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民生为本——
以民生为导向,“五个重庆”建设为载体,重庆在全国独辟蹊径,探索以百姓需求为主导的科学发展之路
蒋天平是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因失地进城安置的一位农民,每天早晚,她都要到街道投资4000多万元为市民修建的文化广场去跳舞。
“政府干啥事都想到我们老百姓,民生成了政府的大事。”她说,开始因大学城建设征地后被安置进陈家桥来时,场镇上啥文化活动设施也没有,整个场镇就是一个乡场。可没想到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就由乡场变成城区,原来的陈家桥镇也变身为城市里的一个街道办事处了。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陈家桥走了一条以满足百姓需求等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前些年,每遇暴雨,陈家桥就要被淹。为此,政府投入2亿多元,修建了一条分洪渠;百姓渴望文化设施,又投入近亿元,修建了3座文化、体育广场,在社区里完善了各种文化活动设施;百姓希望改善居住环境,政府又投入数千万元把所有的街道路面进行改造,建森林大道,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如今,陈家桥这座昔日的乡场,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陈家桥的城市面貌,也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三四年中,第三产业、城乡居民就业、政府财政收入等都实现高速增长。2010年,街道的财政收入,就在上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在全国是独辟蹊径的一条科学发展之路。而这条路的主要载体就是“五个重庆”的建设。
从2008年开始,我市先后启动了森林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建设。这“五个重庆”全都与民生紧密相关。随后,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作出的“民生十条”决定,更是把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作为一条发展之路明确下来。
3 年多的实践证明,以民生为导向,“五个重庆”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是一条得到老百姓拥护、并积极参与的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
在森林重庆建设中,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完成建设任务1688.8万亩,种植各类苗木15.5亿株,建起5000多座公园,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2011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局专家组在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行检查验收后称赞:重庆的造林面积之大前所未有,森林覆盖率增长之快前所未所,农民林业收入之多前所未有。
在宜居重庆的建设中,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在3年内建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到今年11月,全市公租房分配量达到11万套,已经惠及30万民众。在城市住房保障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住房也得到改善。自2008年启动农村危旧房改造以来,已有15.87万户、55.55万人告别了危旧房。
在健康重庆的建设中,142条登山步道、915块塑胶跑道运动场,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30.48%……我市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2.6%,比2005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在平安重庆建设中,据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2010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重庆市以93.48分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安全、最稳定的城市之一。
缩差共富——
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为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夯实基础,重庆在全国率先探索缩差共富的科学发展之路
4年前,重庆被作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开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今年7月,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作出了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十二条决定。其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缩小差距,共同富裕。
武隆县土坎镇关滩村桐坝村民组处在高寒山区里。然而,从县城到这个村民组,如今已全是城里那种黑油路。
“不仅公路是城里人走的黑油路,水也是城里人用的自来水,电也与城里人同网同价。”村民吴怀坤向记者说起这些基础设施,就喜形于色,“你看,现在政府又在帮我们改造住房,要不了多久,我们的住房就会像城里人住的别墅一样了。”
不仅城里那种黑油路进了村,用上了自来水,村民的收入也在一个劲地往上窜。吴怀坤说,他在镇里的组织下,搞起了红苕粉条加工,3个月就增加了2万多块钱的纯收入。今年,全村民组的114户村民,都可以实现增收万元以上的目标。
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是我市基础条件最差,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最贫困的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中,我市实行了“一圈”的区县和市级部门对口支持“两翼”区县、“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财政向贫困区县倾斜、千村整村脱贫计划、改善“两翼”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等统筹发展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渝湘高速重庆段、渝宜高速重庆段等高速公路的通车,“两翼”的区县除城口和巫溪外,全都通了高速公路。在“畅通重庆”的建设中,不仅主城区到远郊区县的主干道畅通,从县到乡镇的公路都实现了畅通。截至目前,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0万公里,全市855个乡镇、8741个行政村的农村公路通畅率和通达率均达到100%。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我市通过构建“一圈两翼”帮扶发展机制,使“一圈”内的区县,对口帮扶“两翼”区县,每年的帮扶量不低于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1%。与此同时,市级财政也向区县倾斜,坚持了市级财政75%以上的财力用于区县和农村。每年安排9.3亿元专项资金,引导31个远郊区县完善文化体育等大件城市功能。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已成为我市缩小贫富差距的一项重要发展措施。去年,“两翼”农户户均增收34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23%。今年前三季度,“两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6.8%,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3个百分点。
发展之力——
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等科学发展理念,激发出推动重庆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重庆走出了一条百姓是最大受益者的科学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的经济和社会不仅出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也实现了协调发展。
推动高速、协调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
是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等科学发展的理念。
4年前,荣昌的财政并不富裕,但是,该县却以民生为本,在全市率先实行让农村小学生喝免费牛奶,对农村孕妇实行免费检查、实行生育关怀等系列惠民政策。同时,在县城建设中,以满足老百姓对宜居的需求,既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又进行文明县城的建设。
以民生为本的发展,激发出了荣昌人发展的热情,近几年来,荣昌的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快速、协调的发展。县城成为全国首批、重庆市首个全国文明县城,以及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在民生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县级财力也在增强,2010年,荣昌县级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在上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12.1%。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民生工程必然需要投入,因此,抓民生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市委全委会所作的“民生十条”要投入3400多亿,“缩差共富”十二条要投入1.1万多亿,这样大的投入,是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
“环境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这是我市发展中坚持的一个理念,通过生态环保、宜居等良好环境,形成对资本、项目的吸引力,从而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近两年来,璧山县通过对璧南河污染的治理,通过森林工程建设打造出深绿色的城市环境,形成了强大的招商吸引力。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吸引来境内外的80家IT配套企业,162亿元的投资进入璧山园区,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值530亿元的生产能力。
环境这一资本形成的集聚吸引力,已使我市成为内陆最具生产力集聚的城市之一。到目前为止,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00家选择了重庆。
环境这一资本形成的生产力,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2010年,我市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03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增速在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3700亿元,年均增长21%,比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增速分别高7个和3个百分点,比全市GDP增速高6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47%;工业税收在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中的占比为47%,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
环境的吸引力,还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工业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市正按照一万亿电子工业,一万亿汽摩、装备产业,一万亿资源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三个一万亿”的工业发展目标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