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中期,河北石家庄。
一群家属大院的半大孩子争得面红耳赤,为了谁当甫志高,谁当江姐,谁当许云峰,闹得不可开交。这群孩子里,有位文弱的少年,他宁愿被大孩子们痛扁一顿,也不愿意去扮演甫志高。
这个13岁的孩子名叫李敬泽,是如今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人民文学》主编。
《红岩》让重庆“红”遍全国
“对几代中国人,都有精神启蒙意义”
小说《红岩》,浸泡着李敬泽的青春岁月。
幼年时期,他最爱看的小人书是《红岩》。再大一些,他开始捧着一本破烂不堪的小说《红岩》,沉浸在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情节里,无数次被书中的英雄人物所感染。即使多年以后,他还清晰地记得这些往事。
“小说《红岩》对我,乃至对几代中国人,都有精神上的启蒙意义。我们几代人通过《红岩》,理解到生命的基本价值,倾慕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往重庆这座英雄之城。”李敬泽说道。
李敬泽认为,通过一本书,向往一座城;通过书中人,被一座城深深打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还没有任何一本著作,能拥有《红岩》这样强烈的吸引力。
1961年12月,《红岩》出版。它的问世,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红色龙卷风”。这部小说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在出版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多次重印,累计达400万册。直至今日,《红岩》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是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小说,成为几代人共有的文学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红岩》不仅是国内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而且还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朝鲜语等十余种外国文字,拥有众多的异域读者和海外知音。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
在小说的深刻影响下,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重庆为背景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艺术作品相继诞生,“红岩文化”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
在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里,小说《红岩》依然魅力十足。作为公认的红色经典,它持续影响着不同年代的青年读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养分。
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社联合发起,让读者投票评选最喜欢的十部长篇小说。《红岩》位居第一,被公认为最具革命精神的作品,也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文本。
重庆直辖以来,红岩精神更在我市“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确定了重庆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岩文化”,推动着重庆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向外界彰显出重庆独有的“红色气质”。
《红岩》助推红色旅游
“重庆,非去不可”
今年6月,暑热渐重,年过八旬的湖南长沙老共产党员朱国桢经过长途跋涉,在家人的陪同下,第一次走进渣滓洞、白公馆。
朱老对小说《红岩》非常熟悉,至今仍是“枕边书”。说起川东地下党的传奇,朱老更是如数家珍——“华蓥山上,双枪老太婆左右开弓,一打一个准。还有,我一定要去看江姐绣红旗的牢房,那个场景,我想象了几十年啊。”
在渣滓洞、白公馆,朱老没有请导游,也没有让儿孙搀扶。他说,“我要凭自己的心,去感受《红岩》中的故事。”朱国桢逐一仔细参观了渣滓洞、白公馆每个展室,亲手触摸牢房的墙壁,激动得泪流满面。
临走时,他深情地在留言簿上写道:“作为一名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这里上了一堂生动党课,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和朱国桢一样,许许多多的外地人来到重庆,都会选择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等地参观,圆一个自己的“红色之梦”。
“红岩文化除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功能外,它本身也是一笔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红岩联线负责人厉华说,在小说《红岩》带动下,红色之旅逐渐成长为我市旅游业的“金字”招牌,每年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2007年1月,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整合了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等文物遗存资源,系统地形成了重庆革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其游客接待数量由2007年的291万人次,攀升至2010年的671万人次。
今年,我市在全国推广重庆旅游和城市形象,并在广告语中抛出“重庆,非去不可”的响亮口号,红色旅游便是其中一大亮点。
厉华认为,《红岩》与旅游业“联姻”,不仅促进了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也为红岩文化的与时俱进开辟了广阔天地。
《红岩》助力“唱读讲传”
“让重庆‘唱红’具备天然优势”
9月4日晚,重庆大剧院内歌声高亢激扬。
这天晚上,北京四中校友合唱团专程来渝,奉献给山城市民18首歌,其中就有《绣红旗》。
就在来渝的前几天,有合唱团团员提出:“咱们去重庆演唱,怎能不唱红岩精神的代表歌曲《绣红旗》?”
大伙儿一致同意,于是,他们加班加点排演,以这首歌献给英雄的重庆人民,也献给自己与《红岩》相伴的似水流年。
11月,秋意正浓,歌乐山下烈士墓群雕巍然无声。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王莉的《又唱红梅赞》MV特意选择在这里开机。
“我在MV中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位是小说《红岩》的‘江姐’,一位是现代的女兵。通过历史与现代的对比,凸显出《红梅赞》与时俱进的红色魅力。”王莉说,《又唱红梅赞》MV保留了观众们熟知的红岩精神,也添加了时尚动感的现代元素,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朋友都能爱上新红歌,传唱新红歌。
“一本《红岩》,让重庆的‘读经典’活动具备了天然优势。为数众多的惊心动魄、又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不仅增强了重庆的文化向心力,也为今天的直辖市成长注入了精神动力。”李敬泽评价道。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表示,红岩精神是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具特色、最具成长性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历史文化名城重庆的象征。“《红岩》引发的红色热潮,已经融入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即便是在50年后也历久弥新,它通过唱红歌、读经典等新的传承方式,绽放在巴渝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