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在许多国家已取代了传统的经济产业,跃居国家支柱产业行列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什么在今天要把文化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来?
刘彦君:二战以后,整个世界的发展对文化提出了要求,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体系中。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一本书中指出,21世纪是文化的世界,21世纪世界竞争的核心点在文化产业。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文化的发展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
在我们国家,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事物。但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它在许多国家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经济产业,而跃居于国家支柱产业的行列。
从1993年开始,日本的娱乐业,包括它的动漫,年产值就远远超过了汽车工业的总产值。美国影视产品的出口,已经超过了航天工业的总产值;体育经济的收入,超过了石油工业和证券交易所的收入。
动漫、体育、影视是什么?都是文化。
记者:文化产业在我们国家相对来说起步较晚,目前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刘彦君:首先,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概念引进比较晚,起步也就很晚,但是文化产业数字增长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非常好。它没有污染,而且成本很低,能以高速的发展为国家带来财富。
目前国际金融业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改变了我们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成为各个地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提升人的精神面貌,靠机器不行,还得靠文化
记者: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戏剧在今天应该发挥怎样的功能?
刘彦君:城市化的进程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工业的发展需要分工进一步精细化,这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隔膜。而戏剧,恰恰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因为戏剧的本质特征是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流是一种直接的、互动式的、活生生的交流。除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观众之间在观赏戏剧时会心的微笑、掌声、眼泪等等,这种交流是戏剧独有的。城市的发展需要戏剧来整合,它整合人心,整合凝聚力、向心力。提升人的精神面貌,靠什么?靠机器肯定是不行的,还得靠文化,戏剧是其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记者:一部优秀的戏剧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上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刘彦君:戏剧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见证。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戏剧。另外,很多戏剧作品、戏剧园区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它能为城市带来声誉、带来影响力,能够成为城市形象和精神的一种标志。
比如纽约的百老汇,因为有了百老汇,纽约成了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英国的伦敦西区、日本的涩谷,都因戏剧而世界知名。
记者:戏剧应该如何更好地走近民间,走近老百姓?
刘彦君:关键是票价问题,中国的高票价是一大景观。如果票价的问题解决了,还是没有人来看戏,就要找营销方面的问题。你的宣传做得够不够?你的销售网点铺得怎么样?
电影方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戏剧去尝试,比方,效仿电影院线,做戏剧院线,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争取更好的市场效益。
在营销方面,目前我们许多院团没有专门的营销人才、营销机构。没有这些,怎么走市场?
在这方面,不少民营院团比改制院团走得要好很多,他们对市场的把握,对自己内部机构的设置,都很值得专业院团学习、借鉴。
在售票点的普及方面,日本四季剧团演出的剧目,除了在网上可以购票,在任何一家超市、餐馆都能买到票。售票点的普及,能令观众很方便地买到演出票。而我们的售票点太少了,观众购票太不方便。
建议重庆把话剧作为品牌,作为现实与传统的对接
记者:抗战时期,重庆文化名人聚集,是曾经的“话剧之都”。您认为这段历史给重庆留下了怎样的财富?
刘彦君:那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篇章,是包括重庆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一段宏伟史诗见证,也是重庆人民英雄性格的见证。
那段历史见证了戏剧走出了家庭、小我,走向了社会、民生的一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奠定了话剧直面现实的一种精神传统。它使话剧艺术走出了剧场,走向了田间、地头、工厂、广场,成为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成为中国人民参战的一种重要形式。
对重庆来说,这段历史培养了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文化传统,培养了很多话剧观众。
上个月我到重庆参加中国戏剧节,我发现话剧在重庆有着特别多的观众。重庆人对话剧的这种感情、这种执著,令我感动。由此可见那段历史对重庆文化的滋润、文化传统的锻造,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记者:您曾多次参与重庆的戏剧评审会,刚刚落幕的中国戏剧节您也是评委之一,能谈谈您对重庆戏剧的印象吗?
刘彦君:此次中国戏剧节,重庆参演的剧目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令我惊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体现在作品上,这几部戏剧在中国的戏剧作品中绝对属于上乘之作。我感觉重庆戏剧正在向着更高远的目标挺进。
尤其令我刮目相看的,是重庆市京剧团创排的《金锁记》。它最大的特点表现在对戏剧规律的尊重,体现了中国戏剧的精髓。
记者:重庆应该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打造西部文化高地?
刘彦君:重庆有三大宝贵资源——抗战文化、红岩文化和移民文化,值得弘扬。关键是怎么用具体的剧目表现出来,怎么写、怎么呈现?这是决定这个戏能否走出去,能否代表重庆、代表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关键性问题。我们要尊重艺术规律,提升戏剧作品整体的品位和质量,这是值得下力气去抓的一件事情。
重庆的文化正处于腾飞的状态,我希望重庆在话剧上能更有作为,继承和发扬好的文化传统,把民间资源好好地开发张扬出来,把话剧作为重庆的一个品牌,作为现实与传统的对接。具体的操作不妨从小剧场话剧做起。小剧场话剧贴近市民,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