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我是唯一一个和孙院士经常‘吵架’的学生,他待我就像严父一样。”昨天傍晚,在石桥铺殡仪馆的孙才新院士灵堂内,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蒋光良教授追忆往事,感慨万千。
很少有人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日后被誉为“中国电气工程领军人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才新和学生蒋光良,曾一起用“板板车”捡设备,建起了国内第一个人工模拟气候电气实验室。
在“最倔强”的学生蒋光良眼里,孙才新院士正是用许多平凡小事,堆积起高尚人格,成为学生们敬仰的典范。
节俭勤勉:
“板板车”拉出来的实验室
1985年,湖南邵阳小伙子蒋光良考上重庆大学研究生。第一次见到时任讲师的孙才新,蒋光良的印象是:睿智、健壮、和蔼。
一年之后,孙才新受命组建实验室,专门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对输电线路的影响。这就是如今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前身。
“要建实验室,可经费又少得可怜。孙老师就对我说,快找两架‘板板车’,咱俩去电力公司拉废弃设备,自己修一修,就能用了。”蒋光良清晰地记得,师生二人顶着烈日,步行两个小时,拉回整整两板车废弃的高压设备、调压器,甚至还有丢弃的钢材,“全部捡回来,颗粒归仓,最大的一件设备足足有11米高。”
仅仅几个月后,实验室搭建起来了,三位老师、两位研究生兴奋地开始了科研,模拟出冰冻、霜冷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对输电线路的影响。
孙院士常常告诫学生们,国家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多动动手、多动动脑,就能为国家节约科技投入。
如今的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添置设备等重要开支,大部分是实验室团队从各项科研课题经费节余中,一点一滴“抠出来”的。孙才新院士没有把这些经费用来发奖金,而是用来更好地建设实验室。
可经济困难的时候,有些同志不免有抱怨。孙院士就会劝诫,“我们这帮人,从来没有想过发财。只有把实验室这个‘饭碗’做好了,我们才能吃‘饱饭’,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宽厚严厉:
一张收藏十几年的纸条
蒋光良屈指算了算,跟随孙院士26年,一直在他身边工作,大大小小差不多“吵了几十架”。
这唯一一个敢与老师“顶嘴”的湖南学生,如今已是在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领域享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专家。
他们“吵架”,几乎都是为了某种实验方法争得面红耳赤,而当“吵架”结束后,两人又一起坐在实验室的角落里,抽着烟,一个劲地总结起得失来。
“我脾气不好,为工作我和老师吵了几十次,可从没有一次工作之外的吵架。相反,在生活上,老师总是对我及家人关怀备至。”蒋光良说,在实验室运作初期,我妻子抱着两个月大的女儿从邵阳老家来到重庆,孙才新知道后,每天把学校配发给他的一瓶牛奶送给“小丫头”,还亲自砸核桃,制成面糊糊,让“小丫头”补充营养。
在蒋光良的家里,收藏着一张十几年前的小纸条,那是孙才新亲笔写给爱徒的。
“在我博士论文答辩时,孙老师非常愤怒,把论文扔给我骂道,‘你写的什么狗屁东西。’我原以为和导师关系好,能混过去,没想到孙老师让我这么难堪。”说起这段往事,蒋光良的眼眶湿润了。
痛斥之后,性情宽仁的孙才新又悄悄写了一张纸条递给蒋光良。院士在纸条上面写下这样几句话——“博士论文人生只有一次,你老了,会回忆起它;很多机会人生也只有一次,你错过了,会对不起自己。”
这张纸条的故事,如今的蒋光良会对他带的所有博士生提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