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于17日下发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长江上游地区技术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对出台的《意见》进行解读。据悉,我市将用5年时间在内陆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介绍,在一个区域的人均GDP小于3000美元时,发展主要依靠要素驱动;3000-5000美元阶段,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就必须考虑将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市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进了1亿台、上万亿元产能的电脑基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然而创新投入总量不足,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有缺陷、在战略领域和关键环节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针对这些不足,市委、市政府在《意见》中提出了11条(即“创新11条”)重要措施,力争实现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技术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
《意见》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努力实现研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全社会研发人员数量“翻一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达40%,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在内陆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沐华平介绍,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要突破四大环节——
建立创新投融资体系,引导全社会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五年内全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R&D)投入达1000亿元,同时培育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建设100家面向中小微型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到2015年达100亿元。
培育和发展独立研发公司。引进和培育10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立研发公司,开发100项战略性新产品和1000项关键新工艺,使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差距缩短为5年。
创新建立新的机制和平台,破除产学研合作的瓶颈。沐华平介绍,产学研合作长期以来存在着“三低两高”的根本性障碍,“三低”是指同心度低、互信度低和失信后惩罚成本低,“两高”是指交易成本高和合作壁垒高。因此,重庆提出要以战略性新型产品为牵引,跨国、跨地区的组建国际联盟和成果基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配置科技资源的风险担保机制。
创新科研成果评估和产业人才评价培养机制。通过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养引进高端产业拔尖人才1000人以上。
据悉,“创新11条”里还包含了目前国内支持创新力度最大的优惠政策,比如5年内,政府投入企业的研发资金将达到100亿元,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带动作用为1∶10;对研发公司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可缩短折旧年限或实施加速折旧,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在本地制造,前三年按照实际销售额的1%奖励给研发公司。《意见》出台后,我市还将研究出台企业技术创新准备金、加大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力度、企业在大学或科研机构设立实验室的税前抵扣等优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