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綦江中峰镇新庄村灵应岩半山腰,传来一阵阵悠扬的唢呐声。
灵应岩离綦江城区38公里,和江津区、贵州习水县交界。爬上一段近60度的陡峭山崖,记者见到了传承吹打文化的77岁的“锣鼓匠”罗远清。
罗远清老人能熟练演奏唢呐、锣鼓、钵、马锣等10种民间乐器,并收集了4本共100多首完好的曲牌,是远近闻名的唢呐艺人。
12岁那年,罗远清觉得姐夫成天到处吹吹打打有点意思,慢慢跟着偷师学艺。“一方面能学到手艺,另一方面又可吃百家饭填饱肚子,有点安逸哟!”这是罗远清最初的想法。
由于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也想他学门手艺好求生活。“奸裁缝、傻石匠,倒奸不错学唢呐匠,跟到姐夫学点手艺也要得哈。”在母亲的支持下,他成为当地锣鼓大师许进庭的第三代弟子。
背曲牌、练吹打,认不了几个字的罗远清一丝不苟地练习。“结婚喜庆选取敖珠配、丧事悲伤应用阴送调。”罗远清跟着师傅由浅入深一点一滴地学。5年后,吹打、点江、粉蝶、小南歌、排鼓、大吹……各种表现形式都会了,他成为当地有名的吹打好把式。
穿上草鞋,背着行囊,罗远清和他的乐班在綦江、江津、习水一带行走,留下了他们为“红白两事”奔波的足迹。然而,好景不长,“文革”开始。被中断演出的10多年里,罗远清白天默默种庄稼,晚上偷偷摸摸进行常规练习。改革开放后,不惑之年的罗远清振作精神,又开始传承受人喜爱的民间吹打。
30多年间,罗远清严格按照传统方法先后带出6个戏班,30多个徒弟、徒孙。
现在,罗远清老人想逐渐扩大表演渠道和辐射范围,但越来越多的新兴乐器和时髦乐班逐渐走俏,他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10多个徒弟已外出打工,眼看我这个锣鼓匠就要消失了。”罗远清老人禁不住黯然神伤。
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当地政府正积极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要将其发扬光大,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