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原副会长蔡同一:
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中国的非集约化种养殖,从农田到餐桌有许多环节可能造成污染,而老百姓根本无法控制,可是我们又想要吃得安全,怎么办?
首先国家要从源头开始,突出重点,实施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加工、消费到出口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农产品批发经营者建立购销台账,如实记载农产品的名称、来源、销售去向、销售数量等内容。这样,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确定产生问题的环节,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
其次法律是保障。违法犯罪行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尚有其存在的空间。利益的驱使让不法分子绞尽脑汁钻法律的空子,一旦得逞,便使尽浑身解数害人利己。当法律足够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也许我们离重获安全食品的日子就不远了。
因此,我们应尽快制定一部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法律,同时尽快修订、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完整、协调、适应形势发展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法制监管网。
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立强:
借助科技力量确保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重视科技力量、加大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是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的手段。作为行政监管机关和食品行业从业者,及时掌握国际、国内食品安全的最新技术动向,并用于实践工作中,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部分区域食品安全的技术研发不足,缺乏对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技术。一些县级及以下的检验机构无法购置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施,专业检验检测人员严重缺乏,即时检测能力差,检验周期过长,检验检测信息不能共享。
中国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整合现有食品检测资源,建立统一、权威、强势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时机成熟时可成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整合各方面的检验检测资源,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蔡永峰:
关注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状况
近几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的消费规模越来越大,可是食品安全问题日渐凸显出来,由于农村地域广阔、点多线长、监管乏力的原因,大量的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无产品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出现。
有关部门要适应食品行业发展快,农村食品需求旺盛的新形势,着力促进食品监管向审批与监管并重转变。在日常动态监管中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机结合。
还应在农村积极开展各项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食品鉴别基本知识以及食品消费维权知识。
中国疾控中心食物营养与安全所副所长李宁:
加快制订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目前中国检测标准滞后和不全,影响监管力度。我国目前的食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而标准粗、更新慢尤为突出。国外一般是按产品定标准,我国则是按类别划分;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我国目前20000项国家标准中,有700多项属于“服役”超过10年而未变。
确保食品安全的当务之急应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针对具体问题,对标准进行添加、修订、废除。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
要使食品安全的形势好转,还得加强行业协会作用,大力引导企业自律。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合理分权,把一些权力下放给社会。培养企业的诚信意识,建立对消费者负责任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