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渝水含笑迎宾朋,山城军民喜庆迎盛会。
11月10日至11日,成都军区国动委第六次全会将在重庆隆重召开。全会将向与会代表展示重庆全市上下树立“大国防”观念,探索“大融合”举措,谋划“大发展”思路的国防动员建设“重庆模式”。
能得到西南战区最高军事机关的垂青,必定有其独特的“魅力”。据重庆市军地领导介绍,“军民融合”是他们的“制胜法宝”。笔者走访军地有关单位和部门,探寻近年来重庆市国防动员建设和发展的军民融合之路。
红色文化引领,筑牢“大国防”观念
在重庆,无论是在街道社区还是部队军营,置身这片红色的土地,每个人都会被重庆军民红色的激情所感染。
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峥嵘岁月的洗礼,重庆拥有200余处红色纪念地。这些红色纪念地遍布于这座繁华都市的街头巷尾,凝固了党史上一段段沧桑荣光的记忆,铸就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正因为如此,在重庆,红色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唱红”已成为重庆的一张名片。
重庆红色人文底色的背后,蕴含的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深厚根基。近年来,重庆军地在弘扬主旋律中,高举红色文化的大旗,充分利用当地独特历史文化和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精神财富,在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增强部队官兵的军魂意识上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国防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
2008年以来,重庆军地上下广泛开展“唱读讲传”系列活动,组织电影、图书、故事、戏剧、展览“五下乡”,打造“红岩联线”品牌,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先后两次成功举办中华红歌会,在全国产生广泛深远影响。与此同时,重庆警备区结合驻地实情,在全区部队广泛开展以唱红色歌曲、读党史军史、讲感恩故事、传“四信”格言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在官兵中反响强烈。2010年10月,警备区组队参加首届中华红歌会,荣获最高奖——中华杯。
全市军地各级广泛深入开展“信党爱党跟党走”和“国防教育宣传周”系列活动,组织大学生村官“重走长征路”,开展“红色夏令营”和大学生学军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培养知行合一、信仰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为树立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今年以来,警备区以遂行维稳救灾、实施“三千工程”、关爱“一老一小”、组织“四送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发动所属部队并牵头驻渝部队广泛开展“亲民爱民”活动,积极创建“雷锋式人武部”、打造“雷锋式团队”,树立了部队官兵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与此同时,他们先后命名4个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19个市级国防教育基地,组建全民国防教育讲师团和义务宣传员队伍,编写国防教育知识读本,开设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巴渝子弟兵”栏目和重庆国防教育网宣传阵地。市和区县建立国动委体制下的国防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市级机关厅局级主要领导、区县国动委主要领导、企业院校主要负责人、专武干部、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国防动员专题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各级领导干部3000余人参训;两年来,完成大学生军训30余万人、中学(职)生军训80余万人。以《国防教育法》公布施行十周年、中央8号文件出台、《重庆市国防教育条例》颁布施行为契机,掀起新一轮国防教育热潮。“国防连着你我他,建设国防靠大家”在全市上下已普遍形成共识。
顶层宏观统筹,谋划“大发展”思路
2009年4月,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梁光烈到重庆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在‘结合’、‘纳入’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是对重庆市国防动员建设提出的殷切希望。带着军委领导的嘱托,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政治委员田修思多次来渝现场指导。市委薄熙来书记要求全市上下对国防建设要“讲政治、重感情、办实事”。市政府黄奇帆市长“两副重担一肩挑”,带头解决制约国防动员建设的突出问题。重庆警备区党委主动适应市场,积极面向战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国防动员向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军地各级在实践中形成共识:国防动员建设,必须注重利用规划制度的指导性、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从顶层设计上搞好全市国防动员建设科学统筹。
共识带来的是战略规划上的变化。2009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和重庆警备区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意见》,对全市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作出战略性部署。同时,编制出台重庆市国防动员建设三年规划,就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动员能力生成模式作出专项规划。
共识同时也带来观念和认识上的创新。重庆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扭住党管武装根本原则不放松,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国动委例会,党政领导定期到军事机关现场办公,牢牢把握国防动员正确的发展方向,集中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仅去年来,先后解决涉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现实困难和问题87个。同时,他们还定期组织党政军主要领导“军事日”活动,认真落实党管武装和国动委主任述职制度,强化各级领导国防意识,主动搞好“纳入”和“融合”。坚持重大项目贯彻国防需求军地联合评审制度,从源头上促进经济社会与国防动员融合式发展。
军地各级深入宣传贯彻《国防动员法》,颁布出台《重庆市国防教育条例》,修订完善《重庆市人民防空条例》、《重庆市民用运力动员条例》,《重庆市国防动员条例》列入立法计划。今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和警备区还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装备动员工作的意见》,军地共同确立人武部全面建设标准和达标体系,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融入经济社会统筹,作为最大民生建设。
随着观念的转变,共识的形成,制度的出台,重庆军地军民融合“大发展”的思路已初步成型并日臻完善。
军地一个号令,历练“大联合”指挥
2010年8月中旬,一期长达半个月的基于信息系统快速动员能力封闭式集训在南山重庆警备区教导大队展开。来自重庆警备区机关、市国动委办公室等军地参训人员79人,打着背包,背着行囊,走进了训练基地。与此同时,重庆预备役部队和区县人武部、国动委780余人通过网络同步参训。这期培训只有一个目的,深入学习《国防动员法》,系统研练基于信息系统快速动员能力建设问题。
“这是我们集中军地力量,率先在全军省军区系统专题研练基于信息系统快速动员能力建设问题。”谈起这期集训,市国动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这次集训中研究探索的3个做法还被成都军区转发。
近年来,重庆军地注重发挥信息系统的链接、聚合作用,整合利用社会信息化资源优势,通过领导机构融合、指挥平台对接、信息交流互通等系统集成举措,初步构建了军地联合、“双应”一体的国防动员领导指挥体系。
领导机构融合。深化国防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融合对接,在全市各级国动委增补分管应急工作的政府领导和部门,完善国防动员应急领导管理体制。率先在全军省军区系统研练基于信息系统快速动员能力建设问题,探索建立了“一部八中心”国防动员应战应急军地联合指挥机构。
指挥平台对接。研发重庆市国防动员应战应急军地联合指挥信息系统,整合军队一体化指挥平台、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和公安、交通、港航、气象、民防等专业指挥平台,构建了军地联合、平战衔接、“双应”一体的国防动员指挥控制体系;依托军地“动中通”指挥系统,构建了国防动员应战应急机动指挥控制平台,在武隆山体滑坡抢险、城口庙坝堰塞湖抢险等行动中大显身手。
信息交流互通。融合全市信息通信资源,把全市三大公众通信网、市民防、港航、森林防火等专用通信网,以及军地各类无线电通信手段,纳入全市应战应急信息通信保障网络体系,每年组织应急通信保障军地联合演练,提高信息通信军地联合保障能力。推进驻渝部队牵头协调部门与市应急救援总队合署办公,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突信息军地交流互通、联合研判、协同行动机制。深化国防动员潜力普(核)查,建立动员潜力信息数据库和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人员、物资、装备等主要动员潜力的动态掌握和对敌社灾情的实时掌控,提高了军警民联合应急处突能力。
军地一体练指挥、练协同,实现的是国防动员领导指挥体系的转变。如今,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全市上下军地一个号令,“大联合”指挥格局已经形成。
多样化任务牵引,构建“大联动”体系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摔打锤炼多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多能一体的后备应急力量。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重庆军地双方针对辖区应战应急任务多样的实际,坚持以军地联合“训、比、考、评”为抓手,开展大集训、大比武、大考核、大评比系列活动,初步构建“军地能联合、本土能应急、跨区能机动”的国防动员力量体系。
为统筹应急资源,打造队伍特色,重庆警备区积极依托重庆军工、高科技、战略通道等资源,先后组建全军一流的民兵野战地域抢修分队、人装技一体的应急救援大队、女子摩托车特种分队等27支民兵预备役特色分队。同时,将14支民兵预备役综合应急分队和镇街应急分队纳入重庆市应急管理体系,重庆市建立应急救援总队、区县建立应急救援大队,基本形成了以军警专业分队为骨干、民兵预备役为主体的应急力量体系。
针对应急分队建设普遍存在“建、训、管、用、考”脱节的问题,重庆军地建立联合区域联动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应急力量建设军地联考联评,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全面考评全市应急力量组织指挥、快速动员、军地协调和联合保障能力。2009年以来,已先后考评37个区县和预备役师旅团单位,总结推广了应急力量军地联建、联管、联训、联用、联保的“五联”机制;组织渝东北、渝东南边远区县与陕鄂湘黔地区开展跨区联动抢险救灾演练,建立抢险救灾区域联动协作机制,提高了跨区联合应急处突能力。
他们还强化动员力量训演练,坚持全员普训、专业集训、比武促训、以演带训,先后组织人武干部、专武干部、军事机关及国防动员系统职工、士官9600余人次,参加《军队基层建设纲要》集训、国防动员正规化建设集训、专业技能集训等160余场次;组织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专业人员2400余人次,参加军用枪射击、冲锋舟操舟手等43个科目的比武竞赛,评选表彰了一批“神枪手”、“装备通”等业务能手和技术骨干;高标准完成军区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现场观摩活动,每两年组织预师、预旅机关带部分实兵赴西昌综合演练,在全市掀起了练兵热潮。
军地联动带来的是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提升,应急力量“大联动”体系基本形成。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出动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专业力量17万余人次,参与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应急行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受到人民群众一致好评。
军民并肩前行,夯实“大融合”根基
2010年元旦,在南岸区南滨西路1号,重庆警备区机关新营区搬迁暨升旗仪式正隆重举行。置身这座磅礴大气的现代化办公营区,军地各级领导由衷感慨:军民同心,其力断金。重庆警备区司令员朱和平、政委梁冬春深有感触地说,新营区是一个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近年来,重庆军地着眼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特殊战略区位,坚持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支撑,稳步推进平战对接的国防动员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为加强指挥和训练设施建设,他们先后投资建成一流的重庆警备区机关新营区、市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和警备区教导大队训练基地;军地联接气象、水文、地理、公安等信息资源,搭建了一体化指挥平台;建成警备区到所属团以上单位的高清晰电视会议系统,提高了可视化、精确化控制管理水平。为加强战略通道建设,建成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推进国防公路改造,战略机动通行能力显著增强。为加强防空设施建设,他们将人防公共工程、疏散基地、应急指挥系统融入“平安重庆”建设,持续增大人防工程体量。2010年,重庆市再次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
与此同时,他们还着眼加强经济储备建设,落实国民经济动员需求任务,完善国防动员物资保障体系,建成投产长寿30万吨成品油储备库等一批经济动员重大项目,国家油料装备动员中心建设经验受到国家和总部充分肯定。
军地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并肩前行,夯实的是“大融合”的根基,更让军地双方充分感受到了实惠。截止10月下旬,落成仅3个多月的重庆警备区教导大队新营区暨渝中区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已先后承办军地各级各类培训20余次,参训人员达6000余人。军地参训人员普遍反映:营区设计科学、设施完善、设备齐全,新战士的学习训练、领导干部的国防动员培训将更加科学。
融合融出新天地,转变催生战斗力。军民融合促进重庆市国防动员能力生成模式实现了“五个转变”:由单纯强调应战,向以应战为核心,应战、应急、平时服务三者统筹兼顾转变;由重数量、重规模、铺摊子,向科技主导、质量取胜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专业密集型转变;由传统领域动员,经验型、概略型动员,向信息化条件下精确动员、快速动员转变;由平战对接、军民分离,向军民融合、军地一体化联合保障转变。全市应急民兵,成为过硬的应急“拳头”。市国防动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服务市场、适应战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驻渝部队积极投身“五个重庆”建设,军民团结成为山城一大特色。灾害降临,驻渝部队闻灾而动,军民并肩战斗,取得了抗击灾害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面对新的战略机遇,重庆市国防动员工作必将如一艘起锚的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新的航程上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