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外环高速公路通车,主城进入“二环时代”。按照“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和“产居结合、配套完善”的原则,以集中成片的规划居住布局为核心,我市在内环以外的二环区域规划了21个新的大型聚居区。11月7日,市长黄奇帆主持召开市政府第1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主城“二环时代”大型聚居区规划。
大型聚居区邀请大师规划设计,总建筑规模4.0亿平方米,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用地开发强度,形成大疏大密、错落有致的城市形态
按照市委、市政府“请大师用大手笔做大规划”的总体要求,2010年3月以来,市规划局就会同相关区政府、土地储备机构等单位,邀请国内外著名规划建筑大师、60多家设计机构,组织开展了主城区内环以外扩城地区21个大型聚居区规划设计(下简称“大型聚居区规划”)国际方案征集工作,最终形成了70余项高水平的规划成果。这是我市近年来继两江四岸城市设计之后,开展的又一项重大规划工作。
大型聚居区总范围为404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355平方公里,按照用地性质分类:居住用地162平方公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60平方公里,工业产业用地4平方公里,公园广场38平方公里,道路、市政设施等其他用地91平方公里。
21个大型聚居区规划总建筑规模4.0亿平方米,其中已建0.42亿平方米,在建0.50亿平方米,还可建3.08亿平方米。同时,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用地开发强度。规划城市中心区、公交枢纽及轨道站点周边地块平均容积率4.0—5.0,临江靠山等景观风貌控制区域平均容积率1.0—2.0,其他区域容积率2.0—4.0,形成大疏大密、错落有致的城市形态。
重庆主城建设是一个大都市的建设,是一个大产业的建设,是一个大服务功能的中心城市的建设,是西部大开发从粗放型开发转为功能型、复合型开发的一个缩影
黄奇帆说,今天通过的规划,是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后,我市出台的一个具体的、以人为本的实施计划,是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一个具体体现。重庆主城从现在600多万人口发展到1000多万人口,要增加四五百万人,他们不会均匀地分散在1000平方公里上,而是会分布在一些集聚点上。去年4月初,市政府就提出建21个集聚区来吸收400多万新增人口,启动的公租房建设就是围绕这20多个集聚区在布局。
黄奇帆说,重庆主城建设是一个大都市的建设,是一个大产业的建设,是一个大服务功能的中心城市的建设,是西部大开发从粗放型开发转为功能型、复合型开发的一个缩影,是西部大开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升档次、升级换代的一个标志。而这种大都市、大产业、大功能的开发,和当年深圳从渔村变成100万人的大城市,再到1000万人的世界级大城市,是完全一致的概念。
人的集聚要和产业布局相结合,每个居民集聚区同时要成为交通、教育卫生文化商业、市政设施等三个集聚区,形成“四个集聚区的叠加”
黄奇帆说,在这21个集聚区里,人的集聚要和产业布局相结合,比如大学城集聚区和西永微电子园区,蔡家集聚区和水土工业园区,空港集聚区和空港保税区联在一起,尽量避免居民每天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远距离“钟摆流动”。人的集聚和产业布局是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了才能带动就业,就业发展了才能带动人口集聚,人口集聚了才有住宅区。反过来,有大规模住宅集聚的地方,就近配置没有污染的都市型工业、高科技产业和商业服务业,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所以,大都市和二产、三产联在一起,大产业和交通枢纽、大金融服务、大商贸服务又联在一起,正是这种大功能和大产业的集聚才能形成大城市。
黄奇帆说,21个集聚区要建4亿平方米的房子,其中3亿是住宅,1亿是商务。主城原有建筑2亿多平方米,“二环时代”实际上要再造两个现有的重庆。21个集聚区在推进过程中,一是要形成城市综合交通集聚区,包括城市公交、出租车、城市道路、城市地铁、长途客运、停车场、公交站等各种交通系统;二是要形成教育、卫生、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集聚区;三是垃圾处理、水电气供应等市政基础设施形成集聚。这三个集聚区要同步规划建设,最后形成“四个集聚区的叠加”。
会议还审议了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