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支持人文学科的发展,复旦去年与台湾润泰集团合作设立了“复旦大学人文基金”。这个基金明确将资助青年学者放在突出位置,在它首期资助的50名中青年学者中,“70后”占50%,最年轻的28岁,他们平均每人每年可得到6万元资助。之所以要设立这个基金,是因为我们感到,复旦大学有责任通过对青年人文学者的呵护、养育,和改善目前人文学科经费短缺、资助渠道狭窄的状况,支持人文学科健康持续发展,从而为国家文化发展和整体实力提升作出贡献。作为校长,那么一批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能得到改善,固然让我欣慰,但我更高兴的是,重视青年教师、支持他们潜心学术的氛围,正让复旦成为对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更具吸引力的学术殿堂。
讲到青年教师,现在经常听说的是他们的待遇比较低。的确,青年教师薪酬相对较低,尤其是人文和基础学科的青年教师,而他们正处于成家立业的年龄段,上海房价又居高不下,其生活压力可想而知。同时,青年教师刚刚走上教学科研岗位,教学经验比较有限,研究方向尚不稳定,学术成果尚无积累,仅凭自己的实力还很难争取到比较重要的科研项目,由于受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也较少。总之,他们正处于事业起步期,更需要关心和支持。相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青年教师在职业成长和自我实现上的需求恐怕是更为根本的。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对青年教师来说,物质上的清贫、工作上的艰辛也许暂时还可以忍受,但如果看不到前途、缺乏发展的现实机会和良好环境,那就真正令人沮丧了。
所以,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关心、支持应该是综合性的。要关心、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状况和需求,立足长远,为他们的成长切实提供更多机会、更好环境。
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给予青年教师更好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于教学与学术研究。
在复旦大学,像“人文基金”那样向青年教师倾斜,不是个例。学校从今年起逐步提高教师的岗位津贴,有一条原则就是“向年轻人倾斜”。越是年轻、收入越低的教师,岗位津贴的提高幅度越大,最大的增幅大于100%。为解决困扰他们的住房问题,学校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住房补贴,而且为缓解青年教师公寓房源紧张状况、改善住房条件,决定新建一批。如果学校在这方面能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理解和支持,那一定能为青年教师的安居乐业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同时,我们对学校现有的青年人才资助计划作了梳理,使之系统化。对于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实施“新进校青年教师事业起步支持计划”,不仅给予科研启动支持,而且在他们工作的前3年提供每月1000元综合支持。对于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教师,实施“复旦大学卓越人才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和长期稳定的支持,创造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包括提供专项人才津贴,资助创办工作室、组建科研创新团队、配置科研助手等。
另一方面,对青年教师的关心、支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不能一讲到关心、支持,就只讲“钱”或“硬”的条件。对青年教师,除了必要的物质支持和激励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和价值导向上的激励。“人文基金”的例子恰好说明,作为一所以文理医基础学科见长的大学,复旦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心、支持,应当更主要地体现于营造更为宽松、自由、宁静的治学氛围,和更为优越的人文环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一个著名的综合激励模型,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edward lawl er和lymanporter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工作绩效,既取决于个人能力、环境因素等,也取决于个人对工作的认识。我回复旦担任校长后,与一些教授交流,有人告诉我,现在有部分青年教师对工作缺乏激情,也有人更明确地说是缺少理想主义。我想,这恐怕就与青年教师对学术工作的认识有关。这里面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大学内部的原因,与大学在精神、文化和管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相关。针对这些问题,至少可以在三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
大学文化应该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应该具有一种高尚性和超越性。只有坚守这种精神,大学才能保持宁静和清醒,才能排除纷繁躁动的社会干扰,潜心钻研学问。然而,我们今天的大学校园往往过分喧闹,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术。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不只是物质条件,甚至也不是教师的业务能力,最大的困难在理念和观念上。我一直认为,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做多大的事情。学校里俗气和官气的东西多了,离一流大学就远了。如果我们的大学文化是这样的话,就不能让青年教师得到滋养,更不能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所以,复旦精神的重塑、大学文化的提升十分重要。只有坚守“探究学术、追求理想”的大学精神,才能使青年教师充满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他们更大的创造力。
二是完善学术评价体系,给青年教师以正确的发展导向。
这些年来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这就是全国上下都习惯于用完全定量的方法对无法定量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做评价,真可谓“一片白云遮谷口,几多飞鸟尽迷巢”。令人担忧的是,过于注重科研以及量化的考核评价办法,正在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教学松散和治学浮躁之风。有些青年教师既无心教学也不能潜心治学,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对学术研究也是急功近利,只求数量不重质量,把科研成果“化整为零”,零敲碎打,低水平重复,学术不端行为也时有发生。所以,必须抓紧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导向。复旦的“十二五”规划以“质量驱动、内涵发展”为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取消对所有论文进行奖励的政策,坚决摒弃单纯以数量指标为主导的科研和学术评价导向。比如人文学科,就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让真正优秀的青年人才能够不拘一格,脱颖而出。我们还要求宣传、人事部门以及各院系,对那些关心学生、认真教学、潜心治学的青年教师给予大力宣传和表彰,使他们成为所有青年教师的楷模。
三是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特别要注意体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把学校、学科的发展与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学校的各级领导首先要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经常与他们交流互动,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复旦文科的青年教师自发成立了“思想史研究中心”、“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经常组织读书会、研讨会,形成了很好的学术氛围。作为校长,我十分乐意参加他们的学术研讨活动,而且我认为像这样由青年学者自发组织的学术平台和团队理应得到学校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此外,年长的教师也应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有人说,培养青年教师的最佳途径就是替他们选一位好的“老板”。这话不无道理,一位甘为人梯的名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的确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上上下下经常讲师德师风建设,其实,对青年人才的关怀、扶植和提携,就是不可或缺的师德!在“人文基金”的遴选过程中,一些不到50岁有条件提出申请的学者,为了将更多机会让给年轻人,放弃了申请,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要鼓励和发扬的。
可以相信,优越的人文环境一定会更加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的健康成长一定会使复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赢得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杨玉良
(本文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