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易博文
5月9日下午,文家市镇文家市村,63岁的彭传波站在家门口,笑眯眯地看着前来采访的记者。他个子不高,精神矍铄,不疾不徐的叙述,将大家带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赤旗漫卷红色潇湘”的革命年代。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部队在向长沙进军途中受挫后,于9月19日在浏阳文家市会师。彭传波说,当时,他奶奶已经去世,爷爷彭邦铿带着3个20岁出头的儿子,即彭传波的父亲彭总兴、伯伯彭既兴、叔叔彭怀兴,艰难地生活着。当时父子4人都是赤卫队员。听到起义部队要在文家市会师的消息后,他们立即开始联络其他赤卫队员,准备配合部队行动。令父子4人兴奋不已的是,他们还到了会师现场,亲自聆听了毛泽东激情洋溢的讲话。
彭传波多次听到父亲回忆说,毛委员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参加革命。当时,正是革命受到挫折之时,5000人的起义部队,到文家市会师时只剩下1500多人。但毛委员的话很有号召力,不少人贫苦农民立即响应,当时就参加了红军。彭传波的爷爷、父亲、伯父、叔父也由此更坚定了革命信念,1930年都参加了红军,成为了红16军的战士。
客厅的墙上,挂着民政部1984年3月23日颁发的彭邦铿的革命烈士证。彭传波指着烈士证书说,爷爷1933年牺牲在江西万载县。1938年,彭传波的父亲负伤后回到了浏阳。因担心国民党迫害,没敢回老家,只得在邻近的中和乡养伤,并在那里娶妻生子,直到1946年,才带着家人搬回文家市住。
彭传波父亲曾多次去江西寻找爷爷的坟地,但直到1996年他去世也没能找着。据说,彭传波的伯伯、叔叔都参加了长征,但后来全都杳无音讯,很可能牺牲了。
一家人为革命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彭传波感到很自豪。更难得的是,他从不以烈士和红军的后代自居而向政府伸手,他当得最大的“官”是村支书,先后当了7年。
(本文来源:湖南在线-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