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玲
有媒体报道称,一连三日的广州市幼儿园、小学招生报名正在进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昼夜排队。今年,广州多所名牌小学择校费以7万元人民币“起跳”。华师附小更亮出了16万元的天价。难怪不少家长感叹:孩子入学、入园,考的是家长的毅力和钱包。
择校问题,说到底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造成的。《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择校费应纳入商业贿赂范围。尽管从法理上讲,将择校费纳入商业贿赂并不靠谱。但如此高的比例,除了说明公众不满择校费以外,更多的是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状的焦虑。
公共资源配置失衡,教育公平便无处安身。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语境下,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择校,但各种隐形的择校花样并未停止。作为家长而言,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尽管缴纳不菲择校费用心有不甘,却又乐此不疲地削尖脑袋找门路;从学校来说,不少学校打着“公办民助”的旗号,大搞校中校、校外校,一所学校,两块牌子,敛财手段花样百出。
近年来,各地在教育资源整合上动作频频,但学校间的差距依旧明显。这里边,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更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距。现在谈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大多尚停留在补充硬件设施的阶段。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前提下,地方政府更愿意把财力,教育部门更愿意把优秀师资向名校倾斜。
受制于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师资流动困难,这也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壁垒。由于校际差异,形成了薄弱学校缺生源,优质学校爆棚的局面。对此,学校有私心,但政府不能有私心,在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上要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名校建设、忽略薄弱学校发展,名义上已取消的择校费仍会继续“潜伏”下去。
(本文来源:湖南在线-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