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倾听“青椒”》专栏,开栏至今已过40天。纸上的讨论终究会有个结束,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始终要做一天工作,改进一天工作。从今天起,本报将发表几位大学管理者的文章,这是讲述了自己处境、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表达了希望的大学青年教师,和持续关注这次讨论的读者们,很盼望得到的回应。读这些文章,我们能具体细致地了解到各所大学为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成长而采取的种种举措,以及进一步的设想,我们更能从字里行间,读到爱才惜才的真情流露。爱惜人才,与爱教育、爱科研、爱学术,爱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爱祖国……情感相通。
青年教师是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一直是学校最关心的。2006年底,我刚就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时,与青年教师座谈,面对这群充满创造力与朝气、正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了解到他们踌躇满志有时却被生计之忧束缚住了追求理想的翅膀,他们豪情满怀有时却为生活琐事蹙紧双眉,心情特别沉重。建设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是一流的师资,这是大学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青年教师则是学校师资队伍中别具创新潜质和创造活力的组成部分,是学校长远发展的生力军和未来的主导力量。身为校长,我在那次座谈会上郑重地向“青椒”们承诺:要让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屈指算来,今年已是我到上海交大的第五年,青年教师的发展一直是我和交大各级管理者萦绕于心、最重视的工作之一。让我欣慰的是,经过这些年不懈努力,青年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捷报频传、硕果累累,生活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他们潜心工作、全心奉献,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我看到了他们充满憧憬的笑容,也有了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更多思考。
战略布局 开创引才揽才新局面
为推进“人才强校”,上海交大在引才揽才方面战略布局、科学规划,在2007年启动了“绿色通道”人才引进制度,设立“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别研究员”等岗位,努力构建由学术大师、领军专家和青年创新人才组成的“人才金字塔”。其中的特别研究员主要延揽40岁以下、在世界一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已取得一定科研成绩、展现出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学校提供经费,保证他们在高起点上快速启动科研工作,同时提供购房补贴和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保证他们安心工作。
三年多来,共有66位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青年博士成为上海交大的特别研究员,为多个学科方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其中数位在1个聘期内已经晋升为正教授,独立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任务;另一部分则按照发展“大科研团队”的方向,成为学校讲席教授研究团队中的骨干力量。例如来自马里兰大学的刘江来博士和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倪凯旋博士等已成为“千人计划”季向东教授团队研究暗物质、暗能量方向的骨干;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文再文博士和来自密西根大学的应文俊博士等加盟“千人计划”蔡申瓯教授的研究团队后,为交大数学系增添了国际前沿的学术课题。
制度创新 拓展育才励才新途径
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和激励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体制机制创新为育才励才拓展出崭新途径。上海交大正在推行目标导向、分类发展、分类考核和工资收入改革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综合改革。通过建立分类科学、激励创新、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为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加快建成能承担创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通过综合改革,青年教师的总收入将大幅度增加。在已基本完成这一改革的物理系,青年教师收入普遍大幅度提高,其中特别优秀的骨干青年教师,岗位津贴增长了一倍以上。
在从世界一流大学引进青年人才的同时,学校也特别注重营造有利于本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氛围,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路线图”,在科研启动经费、生活待遇和住房津贴等方面大力度投入,还专门为本校青年教师设立了“smc晨星学者奖励计划”和“烛光奖励计划”等多个奖励资助项目。
上海交大于2008年筹资专门针对青年教师设立的“smc晨星学者奖励计划”,惠及幅面广、资助力度大,有层次、有重点地给予不同青年教师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支持。奖励计划主要包括a、b、c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与支持体系:a类层次,针对40岁以下青年教师,着眼于遴选和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b类与c类层次针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培养和支持优秀骨干,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截止到目前,学校共资助了777位晨星学者。仅以2008年smc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奖者为例,通过三年资助,他们中有16人入选省部级以上相关人才计划,36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和行业相关奖项,47人申请专利共计228项、授权专利92项,有90%的获奖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并有多人晋升高一级职称。
为充分鼓励青年教师做好本科生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学校专设了“烛光奖励计划”,表彰长期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每年奖励30名。首届“烛光奖”获得者施索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和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她的“施索华工作室”,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试验田,被誉为“心灵花园”和“成长驿站”。
保障有力 营造聚才安才新环境
学校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形成包容并蓄的大学文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人,以创新的活力吸引人,以一流的目标凝聚人,以共同的事业留住人,努力让每个青年教师都有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为解决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学校将工作做到细处,把关心落到实处。自2004年起,学校设立了机关奖励帮困基金,年度金额60万,专款专用,对家庭条件困难的青年教师提供关怀和支持。除设立教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三节奖”,还以各党支部为主,做好结婚、生育、生病、受灾等慰访工作。
为减轻新入校的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学校积极争取外部捐赠,正在建造14000平方米约400套青年教师公寓,目前已有170多套交付使用。另外,学校充分听取教师意见,新建了教工餐厅和健身中心,提升着青年教师的生活质量。
五年来,我坚持定期与青年教师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的声音。我欣慰地看到,他们青春的激情更加澎湃,创新的灵感更加涌动,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我愿持续努力,帮助“青椒”圆梦,让上海交大成为“青椒”成就梦想的地方。
作者:张杰
(本文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