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津淄公路大寺镇西侧天津市社会福利院,生活着300余名14岁以上的“三无”智障人员,被称为养员。他们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也不知道要到何处去;他们不记得父母的样子,更不知道家在哪里;他们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也没有赡养人和抚养人。唯一能给予他们关爱的,是社会福利院的特教老师和护理人员们。日前,记者对话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鲍立迎,他呼吁全社会一起关注这些“不老不小”的智障人群。
成功经验
编成全国首部成年特教教材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更不知道父母的模样,被亲人无情抛弃了,但是我们又是幸运的……”书中每张图片都以社会福利院的智残人员为模特。鲍立迎说,这样的书才能让智残人员读起来感兴趣。鲍立迎告诉记者,以前,成年特教教材在全国属于空白。2009年春节,张兆华院长组织教师启动了编写教科书的工作。据介绍,目前,作为全国首部成年人特教教材,新教科书已印刷使用。
让有能力的孩子走出去上班
鲍立迎介绍,生活在社会福利院里的智残人员,有的智力较高,能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可因为怕他们出现意外,福利机构很少让他们出去工作。但是福利院仍“大胆”地让有能力工作的孩子走出去上班,“让他们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社会福利院给招聘企业提出了3个条件:必须有住的地方,养员智力残疾不能天天来回跑,怕出意外;必须为养员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必须负责监管,要派专人照料。同时,社会福利院不定期回访。鲍立迎说,他先后与西青区5家企业进行了洽谈,目前,已有郭颖等4人被一家韩资企业录取。
亟待改进
补贴有限收养床位压力大
按照相关规定,社会福利院的养员每人每月生活费标准为780元,比儿童福利院每个孩子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标准要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实智障残疾人员的生活需求是越来越多的,可补助却越来越少。”
鲍立迎告诉记者,社会福利院共有240张床位,收养床位面临压力。目前收养的300名智障养员,分布在位于西青区的社会福利院、毗邻的市救助站、汉沽寄养基地三处,对统一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完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鲍立迎觉得,这些“不老不小”的14岁以上智障人员,更多时候处在人们关注的焦点之外。目前,社会福利院不仅送部分智障养员去工作,甚至有养员结婚。鲍立迎坦言,由于没有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规定与约束,这些做法对于社会福利院来说充满挑战。“去打工被虐待怎么办?”“结婚后万一离婚怎么办?”鲍立迎说,为了让有能力的孩子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社会福利院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期待着有一天,相关部门能对智残人员外出打工、婚育等做出制度上的明确界定与规范,让他们“有法可依”。
作者:于春沣
(本文来源:天津网-城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