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苏军)我国职业教育,也要有自己的“清华”、“北大”。这是昨天在沪举行的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与会代表反响最热烈的话题。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周汉民在《以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演讲中提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深入发展,我国要创办更多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不仅要做大、做强,而且要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中国就业市场的困顿折射出“技能错位”的社会现实。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表示,在劳动力转移问题愈发突出的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适应性失业和融入性失业,例如大学生就业困境、技工短缺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增强从业者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是‘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经之路。”
在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分别占到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说,“我们已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发展势在必行。”
在发达国家,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地位稳固,而且在社会上也普遍受到尊重。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访问学者、福建农林大学李芳介绍了全美就业率排名第七的凯瑟大学。这是美国佛罗里达州规模最大的、注重职业生涯教育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具有全美最高规格本科及研究生学位证书颁发资格(sacs)。其学生中有94%的在获得毕业证后6个月内能得到工作,其中83.5%的毕业生能得到与专业相关的职务。
不过,这样对职业教育的尊重在中国并不普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职校校长认为,“矮化”职业教育的现象是存在的,现在报考职校的学生,文化基础都相对落后,一些学生和家长也是为找一个饭碗而被迫作选择的。另外,学生将来出路和待遇的“短板”,也困扰着办学者。
职业教育目前的现实是,不是学校没办好,而是涉及学生的一系列地位、待遇等配套政策“乏力”。中职是大头,高职是小头,本科高职还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地位。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还不强。在传统的“惟仕惟学、重仕轻工”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上普遍重学历、轻技能,将职业教育归结为“次等教育”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不少与会者对打造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这一说法很有好感,也很振奋。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这将是一个需要非常努力的长期过程。当下,首先应当建立比较完整和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将学历教育的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专(高等职业学校)本科(职教本科)以及作为非学历教育的职教培训系统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再积极创办一批高质量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从而接近理想的目标。
作者:苏军
(本文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