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遭遇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几分钟肆虐,造成18人死亡155人受伤,其中有11人死亡是发生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佛山市顺德区。这次灾害天气,其实当地气象部门提前7分钟就做出了准确预报,但是,预警的“救命短信”没有传达给所有纳税人,而是只供给了收费用户和部分领导干部(据4月30日新华社报道)。
“救命短信”嫌贫爱富,广东气象部门的做法显然经不起质疑。众所周知,气象服务是典型的公共服务,气象部门的运转资金取之纳税人,却不为纳税人尽心尽责地服务,这有违公共服务的操守。如今,各地都在花大价钱进行气象预报体系的建设,气象部门总是自豪地对外宣称自己的预报能力如何如何提高,可气象预报能力再高,如果在信息传送过程中出现“梗阻”,不能争分夺秒与灾害赛跑,让公众及时知晓,这样的预报能力又有多少价值所言?
广东气象部门一再强调技术方面的困难,如气象系统短信端口的发送能力不足,大范围发送气象预警信息需报批准备,耗时较长等等,但这些理由明显经不起推敲。
既然短信发送能力不足,为什么不努力改善?手机短信作为最快捷有效的气象预警途径,气象部门理应花大力气去建设,纳税人也愿意出这笔钱,在移动通信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气象部门依然守着电视台电台、网站、街头显示屏等旧渠道,不图新求变,这是否是一种懒政?
既然气象预警发布程序繁琐,为什么不推动改进?气象灾害预警理应争分夺秒,可报批准备竟然要1个小时,其中反映出的一些部门的官僚习气着实令人吃惊。对此,上级部门固然可能有责任,但气象部门就能撇清干系?气象管理体制制约了气象服务的开展,推动管理体制的改革,难道不是气象部门的职责所在?
其实,“救命短信”嫌贫爱富,还是“服务意识”的问题。对于气象服务收费,一直以来社会舆论诟病颇多,这明显是在用公共资源谋部门私利。近几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为害甚大,对此,长期气象预报往往难以精准,为公众提供及时的短期气象预报,以预防气象灾害,越来越成为必须。但气象部门对此却反应迟钝,至今未能建立公益化的气象预警短信发布制度,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广东最近的气象灾害是一次教训,期待气象部门能借这次教训树立起责任心,拿出改革的措施来。同时,我们更期望建立起有效的气象服务评价和问责制度,改变气象服务出问题后,气象部门自说自话,无人监督的现状。像因气象灾害导致18人死亡155人受伤这样的重大事件,只见地方气象部门对媒体诉苦抱怨,却不见对事件的调查和对责任人员的问责,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