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某种传统手工艺技能、表演、民俗等,但你知道吗?福州闹市区一条小巷的名字由来,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就是位于湖东路社会主义学院附近的能补天巷。
狭小巷子 闹中取静25日,记者在一份由鼓楼区文化馆馆长唐勇华提供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上看到,能补天巷的地名传说被归为“民间文学—民间传说”类项目进行申报,其保护、申报单位为鼓楼区文化馆。一起申报的还有孝义巷和祭酒岭路的地名传说,目前三者均已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勇华说,到目前为止,福州只有这三个地名传说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这在全省范围内都比较少见。
能补天巷仅数百米长,呈“y”字形。巷子干净整洁,铺着平坦的水泥路面,种着两排高大的乔木。巷内都是密集的居民楼,还有一所小学。巷子比较狭窄,仅容一辆汽车单向行驶,因此虽然地处繁华的闹市区,里面却十分安静。
小巷居民 难解巷名
巷子里一名80多岁的林大爷说,他自打年轻时就住在这巷子里了,五六十年前,能补天巷的路面还是青石板铺的,两侧都是低矮的砖木结构或木结构房子。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一批批新盖的楼房逐渐取代了这些旧房子,青石板路也变成了水泥路。
至于巷子名称的由来,林大爷说,他和邻居们以前都不知道巷子为何叫这么古怪的名字,不少人还以为和女娲补天有关。3年前,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社区居委会在巷子里开辟了一条“文化长廊”,将能补天巷的地名传说以多幅彩色漫画的形式装饰在巷子里,大家的疑惑才得以解开,“原来是一个蚂蚁报恩的感人故事啊”。
蚂蚁拼字 秀才感慨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传说呢?在鼓楼区文化馆的这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上,给出了这样一种比较“官方”的说法:“能补天巷传说发源地为福州市鼓楼区,在福州语系的五区八县的老百姓口中流传。据传旧时,闽北一位穷秀才邝继聪上省(来福州)考科举,住在这小巷中。一天下起大雨,地上涨满雨水,一群蚂蚁在水中挣扎,他动了恻隐之心,捡了一根树枝放在蚂蚁集中的地方,救了众多蚂蚁。考试时,他的文章很好,考官很满意,然而却有一个错别字,即‘天’写成了‘大’。有错别字一律不能录取,考官觉得可惜。可后来,考官又翻开考卷一看,‘大’字变成了‘天’字,上面的一横由蚂蚁排成,拂掉后第二天再翻开时,发现蚂蚁又把一横补上了。考官觉得奇怪,一问才知其来由,于是不作错字处理,录取他为举人。第二年邝继聪进京会试中了进士,来福建做官,到福州找这小巷住下,知县想接他到衙门住,他说:‘贵县灯笼虽大无斤两,秤锤虽小压千斤,大小岂能定功过,须知此地能补天’。‘能补天巷’巷名由此而来。”
鼓楼区文化馆调查发现,这个传说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清代。清乾隆、嘉庆年间,署名“里人何求”的民间文学家根据福州民间传说,参考历史故事编纂了《闽都佳话》,原为手抄本,在民间流传。1911年,南后街衣锦坊清末举人董执谊根据手抄本,编辑整理成《闽都别记》。此书为福州乡土习俗及民间传说的巨著,几乎襄括了上千年间福州所有的传说故事。1989年,鼓楼区文化局和文化馆汇编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鼓楼区分卷》,其中就有能补天巷的传说,同年这些又被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福州市分卷》。
尽管传说让许多人觉得匪夷所思,且邝继聪当年居住的处所也难觅踪迹,但不少市民尤其是能补天巷里的居民,还是对这个地名传说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而感到高兴。他们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发掘一些福州老地名传说,以丰富福州的文化内涵。
(福州晚报记者 王杨林/文 叶诚/摄)
作者:王杨林 叶诚
(本文来源: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