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华宾4月25日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身份不明的民办教育何去何从?谁来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今天上午,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本市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代表座谈会上,市人大代表围绕本市教育发展的热点话题纷纷建言。
高考应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考实在是很可怕。”身为人父的市人大代表、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主任厉明对高考心怀“畏惧”。厉明代表以女儿为例说,现在不少学生为了增加高考筹码,不得不到处参加各种考试,学生和家长都不堪其忧。“为了躲开高考的独木桥,我们考虑把孩子送到国外读大学。”厉明代表反思说,如果高等教育仅仅是就业导向,就绝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他认为,每个孩子的个性特质不一样,人生发展的规划也不一样,高考指挥棒应该鼓励和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在市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昕欣看来,缺乏创新人才不能简单“归罪于”应试教育,“社会体制缺乏创造性的环境和机制,这是根本原因。”李昕欣举例说,中国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基础性学科上的能力很扎实,他有一个学生在国内完成从小学到博士的教育,到了美国高校一样以科研成果晋升教授,“你不能说他没有创新能力。”李昕欣代表认为,教育改革不能盲目学习国外模式,不能超越社会现有发展状况,现有的高考制度起码维持了相对的公平,教育改革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深入和发展。
民办高校亟待“身份认证”
市人大代表、上海建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星增最大的烦恼是,教育发展本应追求多样化,但现实情况是,公办教育百花齐放,民办教育“妾身未分明”。
“民办教育是民办非企业,这种说法很要命,在国外从来没有过。”周星增说,民办高校每天被不同的政策困扰着。比如投资买一块地,不清楚土地性质算划拨、出让还是企业用地。民办高校不属企业,教师退休后没有企业退休金,也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这导致师资力量流失严重,不少教师评上职称后就跳槽了。“民办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生源问题。”周星增说,随着上海高考生源不断减少,民办高校的生源也在萎缩,建议今后增量招生向民办高校倾斜,同时在政策导向上先行先试,鼓励公办教师向民办高校流动。
与民办高校的烦恼相似,高等职业教育也遭遇尴尬。市人大代表、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经济与管理分院院长张凌云无奈地说,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但相比本科院校受重视不够,回到职业教育的属性,又往往被误认为中职教育,“随着不少老牌职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上海高等职业教育与外地相比,现在的话语权变得薄弱了。”张凌云代表建议,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瓶颈,政府可以采取统一管理的办法,把行业、企业的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都纳入财政的大口子,实现政府和社会的共建共管。
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
“宝山区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去年一下走掉20名教师,校长一下子懵掉了,但是一点办法没有。”市人大代表、金山区蒙山小学校长周纪平坦率地说,上海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基本做到了全免费,但也面临着局部地区农民工子女人数太多、学生功课跟不上进度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
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育部门提出“当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周纪平代表认为,农民工子女插入公办学校,体现了受教育权的平等,但有些孩子也有付不起学习费用、文化教育跟不上、当地居民不肯接纳等问题,比如有所公办学校校长,一次性招收了32名农民工子女,结果还不到一个学期,就有22名学生因为跟不上而退学。“我在考虑,鼓励公办学校的校长、师资专门办学招收农民工子女,经过一段时间让他适应,再升到公办学校里去,算不算公办为主?”
除了观念上的制约,经费投入也成为掣肘。周纪平说,上海2009年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是1500元,此后逐年增加到1800元、2000元,但全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教师对工资待遇的心理期许,也想参照公办学校的教师,“如果按公办学校的待遇发放,我们只能维持3个月。”他建议政府今后放宽口子,拨付专款援建农民工子女学校,吸纳社会爱心资金支持。最为重要的是,从心理辅导、社会融合、文化教养等方面加大投入,逐步推动农民工子女的对城市的文化融入。
“农民工子女教育必须引起重视。”李昕欣代表回应周纪平的话头说,国内有些高校申请项目动辄几百万,有时审批下来的经费不花都不行,结果往往买了很好的仪器设备,原封不动放在那里闲置。“这样的资金如果抠出来,不如支援给民工子女地学校。”李昕欣认为,必须把农民工子女看成上海的未来,引导他们融入社会的前端,“这些孩子将来就是上海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上海,如果他们中出了百分之一的徐虎,上海就可能多了百分之一的徐虎。”他说,要让外来务工人员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建设分子,只有让他们的子女接受公平的教育。”
作者:刘华宾
(本文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