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5日电 台湾《旺报》25日发表社论说,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源自行业的“潜规则”。当此时刻,实无须再区分疾风劲草式个案打击或建立常态性持久监管制度,何者较佳。而须双管齐下,先下猛药,同时兼顾建立制度。二者的共通点则在于抓紧官员执法的质量。
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大陆的国务院办公厅20日下发通知,要求对问题食品施以严厉打击。可以想见一时之间,在主管机关雷厉风行的检验之下,染色馒头与其它问题食品必然暂时销声匿迹。
早在2009年,大陆已通过《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问题应该防患于未然,坚持事前监管、日常监督的基本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而从多次问题食品的发生与处理经验中,我们发现徒法不足以自行。
事实上,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源自行业的“潜规则”。例如“染色馒头”事件,上海监管机构就透露,超市往往把临近保鲜期限的食品退还生产商,纵容厂商将过期食品作为原料再加工,成为行业“潜规则”。既然能成为“潜规则”,可见已行之多年。
我们认为,食品乃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求,食品有疑则民生不安,当此时刻,实无须再区分疾风劲草式个案打击或建立常态性持久监管制度,何者较佳。而必须双管齐下,先下猛药,同时兼顾建立制度。也就是说,就重点个案加强打击、以儆效尤,并长期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与检测,两者不可偏废。二者的共通点则在于抓紧官员执法的质量。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