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部部长陈雷 |
“十二五”规划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水资源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强水利建设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基础。4月22日,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汛抗旱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提高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水利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
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
今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将水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摆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突出位置。中国为何要作此部署?
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中国的基本水情。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中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局部地区强暴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突发、多发、并发趋势;水资源南丰北缺的趋势更为凸显,主要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春季物候期提前,主要农业区的干旱面积呈现扩大趋势,作物病虫害早发高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冰川与冻土面积减少,北方一些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消失,水库蓄水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河道水体污染加剧,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应对极端气候,防御水旱灾害,保障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夯实防灾应急基础
那么,“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汛抗旱体系建设?
陈雷表示,首先,要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第二,要加快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260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330万公顷。加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方面,将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强化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水文监测体系和防汛指挥系统,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御措施,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健全保障有力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体系。
采取措施节约管理水资源
“十二五”期间,在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提高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中国又将采取哪些措施?
陈雷说,一是要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抓紧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第二是要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大力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全面提升水资源调控水平。加大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此外,还将多措并举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制定特殊时期的水资源安全保障预案,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措施建立应急水源。
(本文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