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 李寒芳)人间四月天,春色漫无边。北京清华大学校园里的“校花”紫荆花正是花繁叶茂、姹紫嫣红之时,为清华的百年华诞献上最适时应景的贺礼。
紫荆花在民间有着“兄弟花”的美名。南朝《续齐谐记》书中记载这样一段传说:田真兄弟三人分家,其他家财都已分配妥当,唯有院中一株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分,于是决定将其截为三段平分。第二天清早兄弟砍树时,发现树在一夜之间枯萎。田真不禁感叹道:“人不如木也”。三人于是决定把家合起来,紫荆花树竟也奇迹般地恢复生机。
紫荆花是家庭和美、兄弟情深的象征,人们也常常用兄弟比喻两岸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今年,同根同源的两岸清华大学跨越海峡、岁月的阻隔,首次在同一天举办校庆活动,为清华史册写下华章,也成为两岸关系史的一段佳话美谈。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国人在欢庆的时刻,总喜欢合家团圆。百年清华华诞,没有了“少一人”的缺憾,而多的是兄弟促膝、言笑晏晏、欢聚一堂的动人情景。此情此景,不正是近年来两岸关系的“和平红利”的生动展现吗?
在报道清华百年校庆中,记者结识了清华大学环境学系教授钱易。这位知名学人的人生故事,正是海峡两岸半个多世纪来悲欢离合的一个缩影。
1988年台湾当局公布大陆居民赴台探亲奔丧办法后,钱易成为第一位赴台探亲的大陆居民。她探望的是94岁高龄、卧病在床的父亲 国学大师钱穆。
然而,暌违40载,承欢慈父膝下还没多久,一些“台独”分子就大作钱易曾是共青团员身份的文章,最后逼得她提前离境。1990年钱穆在台北病逝,钱易和弟弟妹妹们同样是因为台湾方面的政治考量,未能赴台奔丧,送父亲最后一程,留下天人永隔的最大缺憾。
往事不堪回首,看到今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钱易不禁感慨万端。她说,现在两岸交流合作“真的很棒”,也带动两岸清华一家人的走动。
台湾的清华人同样感慨两岸关系翻天覆地的变化。率团到北京参加校庆的新竹清华大学副校长叶铭泉已经来北京清华30多次了。他说,1996年第一次来时,要从台北中转至香港再到北京;如今两岸不仅可以直飞,两校的交流也从“务虚”转而“实际”到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合作培养“双硕士”了。
这段千回百转的清华百年史,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好比一部心灵史。它不仅给两岸清华学子以启示,也给两岸中国人以启示,那就是90周年清华校庆时台湾清华校友会理事长沈君山先生的剀切呼吁:“两岸再不能分了!”
让紫荆花开得更鲜艳些吧,从这个百年到下个百年、下下个百年
(本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