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们叫做月亮和星星。”这是顾城在12岁时写下的处女作《星月的来由》。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感慨,顾城是天才的诗人,少年便才华横溢。那么来看看另一首诗吧,“海浪带走了/我的梦/却使我长出了希望的翅膀/飞向蓝天/海浪也许会轻轻抹掉/我曾路过的足迹……”你能相信吗,这首诗的作者只是广州一个10岁的小学生。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诗人、音乐人周云蓬说,小孩子思维的跳跃性让他们能够写出充满魅力的诗。而在台湾地区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写诗是写文的基础”,“低年龄段写诗比写作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在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传统”出现大面积的断层后,广东正努力地慢慢弥补这个巨大的窟窿。去年国内首个面向小学生的省级诗歌比赛“诗润南国·小学生诗歌节”参赛人数超过5000,参赛范围涵盖了广东全省21个地市的几百所小学。
2010小学生诗歌节成功举办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两次进行批示。今年,广东小学生诗歌节将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东省作协承办,将在4月23日世界读书节当天启动。著名诗人舒婷特别为本届诗歌节题词(见a21版)。
在“诗歌已死”论调泛滥的今天重申“诗教传统”,不仅是一种文学上的回归,更是抢救孩子尚未被污染的诗心。
疑惑
高年级学生的诗不如低年级
语言能力更强的高年级学生写出来的诗却往往不如低年级学生?在首届小学生诗歌节的评选中,评委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高年级学生往往有许多模式化的想象,比如柳絮就一定得比喻成飞舞的长发。”评委会主任、著名诗人杨克说,长期的书本教育有时让孩子拘泥于那些固定的意象中,忽略了自己鲜活的想象力。
“曾经有一个母亲对我说,她的孩子在阳光下走路,突然停下来不走了,他发现只要向前走,他就要踩自己的影子,所以他拒绝向前走。”著名诗人王小妮认为这就是一个“诗歌”的过程,孩子无疑是距离诗歌最近的。然而,孩子终究会长大,会发现因为怕踩着自己的影子而拒绝前进的做法是多么“冒傻气”,慢慢收敛自己不靠谱的想法。
“儿童正是富于幻想的年纪,长大之后虽然也有幻想,却缺乏了孩童时期的真诚,更多的是胡思乱想。高年级的学生受到的约束太多,在写作的时候会有很多顾忌,所以很难写出真的打动人心的好诗。”诗歌节终审评委、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邹寿元说。
这似乎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悲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的想象力慢慢被规矩成一个圆圈或者方块。然而,一些人却试图保留孩子们最珍贵的想象,张寿泉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惠州市下埔小学唯一一个将“诗教实验”引入课堂的老师,张寿泉说她将作文课分成了写作课和诗歌写作课,将诗歌中用到的语言特点、创作手法分类讲解,用一首诗作为范文,跟孩子们一起练笔,一起仿写,一些如“春天走了,花儿就熄灭了”这样的句子放在作文中会被判病句,但放在诗歌中却是难得的好句,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开始我也很忐忑,怕学生和家长不接受这种方式,但后来发现孩子们非常踊跃地朗诵自己的原创作品。”后来,张寿泉将作文的评语也改成了诗歌,“家长和学生都很喜欢。”
在其他老师看来,张寿泉的某些做法甚至有些疯狂,如果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月如银盘”之类公共化的想象,她会毫不犹豫地给低分。“就算在作文、诗歌中发发牢骚我都欢迎,但一定要写出真实的情感。”张寿泉毫不掩饰她的骄傲:“在我们学校升初中的作文考试中分数最高的一般都是我教出来的。”
问题
面向儿童的诗歌出现断层?
“我们很少向孩子推荐课外阅读,不是不愿意,而是现在真的很少有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儿童诗歌。”说起给孩子推荐诗歌,广州市合兴苑小学的语文老师罗丽芬有些无奈。这是许多小学老师共同的困惑,在儿童文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儿童诗歌却出现了断层。“诗歌本来就少,专门写给孩子的就更少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老师只讲解课本上出现的诗歌。
据《现代中小学生报》总编辑魏春峰统计,广州市采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练习题、课外阅读涵盖的诗歌(包括新旧体、韵文、童谣等)所占的比例大约是23%,一共189首,数量和比例都比教改前有了明显增加。其中既有《春晓》、《咏鹅》、《凉州词》等古代名篇,也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等最新作品。
在一线教学的老师们看来,比起其他课文,诗歌似乎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有一课讲到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孩子们马上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玩耍的情景,那堂课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活跃。”广州市耀华小学老师黄燕婷感叹,孩子们甚至有时候只是“念着玩”,就把诗歌背下来了,这种效果是其他课文很难达到的。
“我们有时候太过低估孩子的能力了,很多时候大人觉得有些难度的诗歌,孩子们其实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困难。”黄燕婷说,应该适当再提高诗歌在课本中的比例,适当增加一些比较深的诗歌。
这也是魏春峰的心声,他曾参加过两次海峡两岸语文基础教育研讨会,虽然台湾没有统一的小学课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一二年级的诗歌比例普遍高达40%,到了高年级,《长恨歌》、《琵琶行》及席慕容、余光中的代表作常常要求全文背诵。
青年诗人阿斐则认为,现在课本中选取的诗有些“太过规矩”,因此不免有些枯燥,不如多选取一些有语言启蒙、想象力启蒙效果的诗人的诗。“顾城的这首: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倘若我的孩提时代,能读到这样的诗,那实在太妙了。可惜,我直到大学才读到。”
方法
小学生学诗,韵律第一?
将诗像机器般拆解开来,逐句分析句意,甚至还需记住这个字是“异体字”还是“通假字”,相信这是大多数人所经历过的语文诗歌教学。“当时我觉得很厌烦,因为记不住。现在看来,我不认为这完全不对,但只是这一种招式,就有点简陋了。”阿斐说,老师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至少要加上这个过程:让孩子自己品读,然后说出自己的感觉;甚至,让孩子模仿写出一首诗来。培养感觉,比分析意思当然更重要。
“诗歌不是词汇的堆积,它是感受方式。所以真正的诗意不受语言的限制,过去很多的教育的结果是:好词好句才是诗意的。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平凡的常见的词语中蕴含着的才是新鲜的有诗意的。”王小妮认为,单独地分析字词句没有太大意义,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感受“诗意”。“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能察觉在一种美好的春景中,诗人想到的是被风雨摧折的花朵,他或许觉得,一种美好的诞生背后,也有另一种美好在熄灭。人生也是如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谢有顺举例说,朴素的诗句背后却是诗人微妙细腻的情感,这是值得品味的。
而在周云蓬看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甚至也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古诗的韵律非常强,念诗就好像是给大脑按摩,很舒服。”周云蓬说,他小时候喜欢背诗,虽然理解不了诗中的深意,但是诗歌的节奏、文字背后的音乐性却一直伴随着他。“即使是现在写作时,那些韵律依然影响着我。”周云蓬说。
抛开应试教育的种种束缚,让孩子们单纯地领悟语言的魅力,事实上,诗人们的这种想法已经在“诗教实验”中慢慢得到了实践。“我现在讲解诗歌的时候,从来不要求他们非得理解诗歌的内涵,其实学生能够对诗歌有所感悟和体味,能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优美和韵律,就足够了。”黄燕婷说。
在今年的小学生诗歌节期间,于坚等著名诗人将在各大小学及“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进行多场诗歌讲座,给小学生讲解诗歌创作和欣赏,同时也将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师家长们诗歌教育的错误观念。
目的
培养诗心,而非培养诗人
“高考作文中都不考诗歌了,还要学诗干什么?”黄燕婷经常面对家长们这样的质疑。而曾举办过五届广州市小学生诗歌大赛的魏春峰也曾面临这样的尴尬提问:“你们是要培养小诗人吗?现在诗人不好混饭吃。”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但那是个“以诗为文”的时代,在当下这个“诗歌已死”论调泛滥的时代,诗教还有着怎样的意义?“写诗是一种基本的素养,通过写诗,我们对于世界的感觉会更加清晰,对人生的感知也会生动起来。”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评委会主任杨克,与挖掘那些有天分的小诗人相比,诗歌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都能拥有一颗纯真的诗心,拥有诗意的生活。
在谢有顺看来,除了审美教育,诗教还能被看作一种情感教育“诗教能使一个人变得情感丰富、心灵敏感,同时,也能意识到情感的抒发如何才能显得优雅、节制,更富美感。”谢有顺说,即使在白话文革命最早期那些“并不成功”缺乏诗意的诗歌里,抒情的作用也没有消失。
对于经验丰富的小学老师们来说,虽然小学生通常被形容成幸福的、无忧无虑的,但他们实际上有自己的苦恼和感情,而诗歌成为了最好的表达方式,在学生们的诗歌当中,他们可以读懂这些孩子。“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各种心理挫折,这种时候,倘若有诗歌为伴,一定可以让孩子相对轻松地面对这些挫折。就像我,如果不是写诗,很多情绪我都难以排解,很多心里话都不知道怎么讲出来。”阿斐说,这种情感的宣泄让他能更加积极地看待人生。
“如果孩子爱诗,请让他们自由地写诗;如果他们不爱诗,也无需强迫他们背诗。”王小妮希望所有的家长记住一句话,不自由没有诗。
评委寄语
孩子的心因明净纯粹而被诗意所钟情,愿诗歌之手引领孩子们轻叩世界的大门。
杨克
诗歌对青少年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基础课程。
一个学生就算数理化、英语什么的考得很好,但毫无诗心、诗性,那么就像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作为人是不完整的。人者,仁也。仁的核心就是诗。无以言,意思就是只是庸人一个,人生在世,混饭而已。严重的甚至为富不仁。
于坚
别让孩子们以为正襟危坐才能开始写诗。随口说出的就是诗,不要有功利目的。不自由没有诗。 王小妮
少儿是充满诗情的年龄,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诗歌的浸润和滋养,并能以小学生诗歌节为契机,用诗的方式来真实地抒发自己,那将是值得终生铭记的精神记忆。 谢有顺
语言最高的要求是回到纯朴与天真,孩子的词汇有限,正是最适合写诗的。儿童写的只是只言片语,它们因为天真和朴素而能引起真正的共鸣。
黄灿然
从小读诗、写诗,培养一颗诗心,感受诗意生活,创造美好明天。 邹寿元
跃上生活的舞台,扬起想象的飘带,擂起语言的鼓点,踏响音韵的节拍。
罗易
最本真的诗歌,是最灵性的;最灵性的人,是孩子们。孩子是受污染以前的空气,是媚俗之前的花。小学生诗歌节,应该是通过诗歌之口,唤醒人们身上沉睡的灵性;通过诗歌之手,剔出人们身上的污染物;通过诗歌之眼,憧憬一片干净的世界、一种明亮的未来。
阿斐
热爱诗歌吧,在诗歌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寻找诗意的人生。小学生诗歌节让我从他们的诗歌中找到一颗颗晶莹的童心,感受到了他们充满着诗意的快乐的生活!
郑小琼
策划:蒲荔子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周晓婷 王晶晶 徐俪洋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