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援朝 决策维艰
1950年6月27日,美国悍然入侵朝鲜,同时又向中国台湾海峡出动第七舰队。对此,毛泽东迅速做出反应,在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
紧接着,就在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成立“联合国军司令部”那一天前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调几个军到东北,摆在鸭绿江边,以加强东北边防的决策。
8月,根据朝鲜人民军在朝鲜半岛南端洛东江同美军和南朝鲜军打成胶着状态,毛泽东已预见到,这场战争转入持久和美国扩大战争规模的可能性大增。为此,在8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讲话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次日,他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要求东北边防军在月内完成准备工作,准备9月上旬能作战。
这时,毛泽东根据“朝鲜战争持久化”的重要判断,已作了最坏可能性的准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即美军胆敢越过三八线的形势下,要同美国这个不可一世的强国直接较量。此后,美军越过三八线的企图和迹象已十分明显,中国多次向美国当局发出严正、强烈的警告,美国对此竟不屑一顾,仍一意孤行,于10月7白悍然举兵在开城地区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不久又操纵联合国通过了一个“统一”朝鲜的提案。与此同时,美国出动b-29重型轰炸机和其它作战飞机,对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安东、辑安等地进行频繁的轰炸和扫射。甚至还派飞机袭扰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等地。
10月2日下午,毛泽东就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问题,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他认为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原本要派林彪率兵入朝作战的,但林彪却托病推辞,毛泽东遂决定派彭德怀挂帅出征。10月8日,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发布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彭德怀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运筹帷幄 决胜朝鲜
志愿军入朝后能否站稳脚跟,将取决于第一次战役能否获胜。因此,在那些日子里,毛泽东的生活也十分紧张。他每天批阅大量的材料,他要根据各方面瞬息万变的情况加以分析,很快做出决断,指导前方作战。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他竟半个多月没有下床,就在床上工作、吃饭,极少睡觉。在毛泽东的运筹帷幄下,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经过13个昼夜的激战,歼敌1.5万多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麦克阿瑟误认为中共只是少数志愿军象征性地出兵,遂命美第10军经长津湖西进,美第8集团军由清川江北上,在朝鲜最高首脑机关所在地江界以南会合后,围歼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然后向鸭绿江推进。鉴此,毛泽东为了加强东线力量,决定调宋时轮率第9兵团入朝。
第二次战役以歼敌3.6万余人,将“联合国军”赶到三八线以南(东部沿海的襄阳除外)而胜利结束。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了由防御转入进攻的主动权。在此有利形势下,朝中方面有些人产生了速胜的思想。
在听取了彭德怀等人的意见后,毛泽东对朝鲜战局的发展前途问题做出明确回答:“战争仍然要做长期打算,要估计到今后许多困难情况。要懂得不经过严重的斗争,不歼灭伪军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歼灭美英军至少四五万人,朝鲜问题是不能解决的,速胜的观点是有害的。”
二次战役后,志愿军原打算转入休整,养精蓄锐,以备来年春举行新的反击。但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讨论的情况下,美国于1950年12月14日操纵联合国非法通过成立“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的决议,要求“立即停火”。对于美国政府玩弄先停火后谈判,以争取时间准备再战这一手,毛泽东早有预料,还在12月3日会见金日成时就提出:“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我们认为必须敌人承认撤出朝鲜而首先撤至三八线以南,方能谈判停战。”就在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的前一天,即12月13日,毛泽东在致彭德怀电中又强调指出:“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于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发起了第三次战役,渡过汉江,收复仁川,迫使“联合国军”全线退守至“三七线”附近。
乘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尚未得到充分休整之机,“联合国军”自1951年1月25日起,由西向东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因志愿军在前3次战役中打得十分疲劳,且减员严重,故要完成第四次战役积极防御的作战重任,就亟待补充兵力。中共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于2月7日做出了实行轮番作战的决定。这样一来,志愿军在朝鲜的总兵力达到了15个军约100万人。
第四次战役刚结束,彭德怀紧接着又指挥中朝军队发起大规模的第五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以歼敌8.2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而胜利结束。
精心指导 以战促和
中朝军队并肩战斗,在5大战役中共歼灭“联合国军”23万余人,其中美国就付出了近9万人伤亡的代价,相当于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部损失的近1/3。同时,美国在侵朝战争中的物资消耗也十分惊人,月均达85万吨。由于兵力拮据等诸多原因,美国开始谋求停战谈判。
继“联合国军”新任总司令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于6月30日表示同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举行停战谈判的意愿后,7月1日,金日成和彭德怀就联名复电李奇微,声明同意举行停战谈判。
从此,毛泽东和周恩来便投入到紧张的谈判准备工作中,决定由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和志愿军参谋长解方作为彭德怀的代表出席谈判会议。为了防止“联合国军”借停战谈判而行反攻之实,毛泽东于7月2日致电彭德怀等,对中朝军队在三八线的防线及时做出重要部署。在停战谈判将要举行之际,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朝中方面致李奇微的多次复函,亲自审阅修改了有关谈判接洽准备情况的新闻稿。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来凤庄正式开始。从此,这场谈判伴随着战场上敌我双方军队的激烈搏杀而时断时续,旷日持久,直到1953年7月27日上午才尘埃落定,敌我双方代表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等两个文件,最终实现了和平局面。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停战谈判和前线作战这两条不同战线的斗争中,无不凝聚着毛泽东超凡绝伦的政治斗争智慧和军事指挥艺术。(熊坤静)
(本文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