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8日电 题:鲁迅独子周海婴三重心愿未了却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7日5时36分,鲁迅独子周海婴因患系统性血管炎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周海婴的家位于北京木樨地附近,屋内的装修较为简单,空间多半被书籍占据、鲁迅的画像悬挂于几面墙壁的中央。老人的长子周令飞告诉中新社记者,这些画像挂了好多年,是父亲对爷爷永久的怀念。
一瓶洋酒,一盏空杯,一束鲜花,一张照片,是家人为周海婴布置的灵堂,素雅而简洁。黄白菊花映衬下,身穿西装的周海婴微微地展开笑颜。酒杯旁摆放着一册书,书翻开的那一页上,一辈子爱摄影的周老手捧数码相机,神采奕奕。
在其住所周围了解周海婴身世的人并不多,邻居们说,老人生前很低调、热心,是个温文尔雅的人。
周海婴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任职,无线电专家,是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鲁迅博物馆的名誉馆长。
与周海婴相识多年的鲁迅博物馆前任馆长孙郁说,1976年周海婴打报告成立了鲁迅研究室,但他并不参与鲁迅研究的具体事宜,更多是以家属身份做一些工作。
孙郁给记者总结了对周海婴的四个印象:“第一,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说不要做空头的文学家,周海婴做到了。第二,他为鲁迅研究做了很多工作,他和母亲把很多资料都捐献给了国家。第三,他平时与人相处耿直、率真、幽默,很敢说,不怕得罪人。第四,他比较低调,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曾采访过周海婴的记者回忆说,周海婴是尊重鲁迅的遗愿,考入北大物理系,做了跟文学不搭界的无线电专家。用他的话说,这是“靠自己的努力穿衣吃饭,既没给父亲丢脸,也没硬要去沾他老人家的光”。退休之后,周海婴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关于这本书,他想展示给大家“一个孩子和家庭眼中的鲁迅”。
“这七十年来,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父亲联系在一起的。”2001年,70岁的周海婴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周令飞告诉记者,父亲生病后,一直盼望着能早点出院,和家人团聚,继续他的工作。然而一次次病情复发,只能靠大剂量的激素维持,药品虽延长了生命,却持续摧残着他的肉体、精神和希望。提及父亲,有些伤感的周令飞努力仰着头,不想让泪水落下。
周令飞说,父亲走之前一直叮嘱他还有三件未完成的心愿,一是出版首部1500万字36卷的《鲁迅大全集》。二是成立全国性的鲁迅基金会。这两件事已经进行了5年多,原定于今年9月25日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前完成。三是把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办好,这比什么都重要。
“父亲虽然离开了,但我会牢记他的嘱托,继续做好鲁迅思想的梳理和总结。”十年来一直跟周海婴做鲁迅精神传播工作的周令飞说,“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有很大难度,并非自己能力所控。但做儿女的,会尽力完成父亲的遗愿,不想再留下什么遗憾。”
据悉,周海婴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1年4月11日11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完)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