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更是四川安全生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的五年。这一时期,我省正处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国际公认的生产安全事故高发阶段。但是,就在这一时期,我省安全工作却创造了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的奇迹,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的既定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省各类事故起数由42738起下降到20097起,降幅达53%,死亡人数由6267人下降到3872人,死亡人数连下“三个千人大关”:2006年首次下降至6000人以下,2008年下降至5000人以下,2010年下降至4000人以下。
依法治安 五年持续“双下降”
提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完善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精简安全生产行政审批项目,将监管、许可、执法分开等措施,初步建立起科学长效的安全生产机制。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安全生产规范性上完善大量规章制度,并将监管、许可、执法三项职能分开,使之形成有效的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系统,同时还引入了社会力量监督,将安全生产工作推入了一个良性发展轨道。
“十五”末期,虽然《安全生产法》已经颁布实施,但配套的法规、规章还不够完善。2007年1月1日《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正式施行。随后《四川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
2009年,省政府安委会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川省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我省在依法治安上共完善各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余部。这些在安全生产责任、安全投入、体制机制建设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做了进一步规范。 我省创新实行“一岗双责”、“企业主体责任”等制度成为其中亮点。
2006年7月,省政府下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通知》。2007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试行)》。
2007年10月26日,省政府颁布第216号令《四川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规定》,详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从业人员的各项安全生产责任。我省建立省、市(州)重大安全隐患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告重大隐患的排查和整改情况,实行跟踪督办、逐项整改销号。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组织公安、交通、消防、旅游、铁路等部门,集中力量开展了十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了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省级对市(州)级、市(州)级对县级、县级对乡镇和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督查达到100%,发现有严重隐患的回头查达到100%。
一方面,对已有的生产经营单位,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生产单位的准入制度也得到进一步简化和提速。省安监局、四川煤监局通过精简放权,细化程序,提升行政权力运行的质量与效率。“十一五”期间,原有的26项行政审批项目,通过下放、整合为现有的9项,调整精减率达65%。通过再造审批流程,进一步细化审批项目的办事程序,确保实现了每个行政审批项目的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了30%以上。
通过多方努力,我省目前已形成以行政执法为主体、以社区(村、组)监管为辅助、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以中介服务体系为纽带、以开放式终身安全教育为手段、以安全信息网络服务为窗口、以安全科技应用为支撑、以科学完善的行政决策机制为保障的新型安全格局,初步建立起我省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
科技兴安 全国安全产业行动先锋
提要
通过科技兴安,我省将瓦斯变废为宝,实现生命工程、环境工程、效益工程“三合一”。
今年1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安全生产物联网园区,迈开全国安全产业行动先锋的步子。目前,已形成了以四川安全技术中心、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科技职工大学等单位为主体的科技支撑体系,安全科研能力大幅增强,安全技术服务效果明显。
瓦斯不再猛于虎。有人笑谈四川的煤矿大多是“五毒俱全”。现有1300余处各类煤矿中,全省70%以上的保有储量是高瓦斯或突出煤层,瓦斯突出矿井和高瓦斯矿井占矿井总数的31.25%、生产能力的44%,可谓“瓦斯不治,矿无宁日”。
从2007年开始,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专项用于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系统建设的奖励和启动,带动全省煤矿企业投入约近8亿元资金专项用于瓦斯抽采利用系统建设,逐步摸索出具有四川特点的小规模矿井、极薄煤层矿井、低透气性煤层矿井瓦斯抽采办法。
2006年,川南煤业公司鲁班山北矿启动瓦斯发电示范项目,年利用纯瓦斯1050万立方米,发电量达2400万千瓦时,年创经济效益1400万元,大大提高企业煤矿瓦斯利用的积极性。
在瓦斯防护上,我省已从被动走到主动的阶段,将瓦斯变废为宝,实现生命工程、环境工程、效益工程“三合一”。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254对矿井启动了固定抽采系统建设(已建成168套),建成瓦斯发电厂21座,装机容量为5.31万kw;2008年至今累计完成瓦斯抽采纯量5.3万立方米、利用纯量2.4万立方米,瓦斯事故从占行业事故的15%下降到5%,死亡人数从35%降低到15%。
机械化实现双丰收。“十一五”期间,我省煤矿机械化生产也得到推广。四川嘉阳集团公司通过逐步机械化,使一个对拉工作面月产量从1.8万吨上升到4.2万吨,采煤工效达每年10吨,年工作面单产原煤42万吨,天锡煤矿井从年产20多万吨提升到110多万吨,经济效益明显,工效和总产量提高4倍,工人工作时间缩短4小时,人员减少50%,吨煤成本降低29.5元,连续6年无死亡事故。
截至目前,全省国有重点矿有35个采煤工作面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31个掘进工作面实现了综合机械化掘进,全省有161处小煤矿启动了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其中已使用采煤机械设备463台(套),掘进机和装岩机共652台,部分小煤矿实现了皮带、刮板运输机连续运输,部分小煤矿通过了安全高效矿井的验收。
物联网变检查为监控。“物联网又被称为信息产业二次浪潮,安全生产领域运用物联网技术就能有效弥补传统方法和技术在传统‘有限’监管中的缺陷,实现‘人、机、环境’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变‘监督’为‘监控’,还可精确感知安全隐患、科学判断不安全状态,实时预报预警,智能处置,真正实现‘预防为主’。”省安监局局长林书成介绍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应用时说道。
目前,全省1400多家煤矿安装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并实现全省联网。该系统包括近20万个传感器,能对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温度、风速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监测、报警、超限断电功能。
道路交通方面,我省建成gps三级监控平台,在2.9万辆道路交通营运客车和危化品运输车辆上安装了gps监控系统,在543个水运码头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
探路安全产业。行动紧跟思路,今年1月,成都双流,一个占地面积达300亩的安全生产物联网园区在动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物联网安全生产园区。省安监局通过这一龙头带动,推进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职业健康等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的物联网运用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标准制定,并开展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物联网体系的设计、仿真、测试、中试、认证与应用示范等研发工作,全力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安全监督管理水平,打造“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走向全国”的产业集群。
支撑体系初建成。我省“十一五”期间已初步形成了全省安全科研支撑体系:成立了四川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研究院、四川煤矿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站、四川安全科技大厦;川北、川南、川东、攀西、广安矿山安全仪器计量检定站、省矿山应急救援中心技术支撑工作和省劳动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工作继续得到加强。2008年,在煤矿、石油、危化等行业和领域,全省列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科技项目24项,列入省安全科技项目31项。《煤矿安全管理标准》已成为全省煤矿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的指南,成为煤矿各级人员培训教材;全省煤矿水患普查阶段性成果为全省重大隐患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上线率达到85%,有效地减少了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hna防爆阻隔技术在全省进一步推广应用,增强了危险化学品场所对事故的防范能力。
2009年,由15个专业委员会、283名专家组成的四川省第一届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成立。目前,全省共有各级资质安全培训机构185家,累计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108万人次、农民工122万人次、安全监管监察人员近5000人次。通过安全隐患排查和技术服务,在检测检验过程中共排查各种安全隐患5万余处。
基层基础 微观安全成就宏观安全
提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抓好安全生产,我省安全生产工作着力抓好微观体系建设,从“示范乡镇”到“规范化乡镇”,再到向园区和社区纵深化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
1月7日,成都市锦江区创建全国安全社会活动正式启动,宣告我省创建全国安全社区系列行动的开始。安全社区是指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有效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从示范乡镇到规范化乡镇,再到向园区和社区纵深化发展,我省安全生产工作微观体系克服种种实际困难,赢得全国赞誉。
从2002年开始,我省在安全生产上已开始重基层、抓基础、强基础之路,倡导安全工作微观制度建设,陆续制定了20多项乡镇抓安全的相关制度。乐山市犍为县石溪镇就受益于此,虽然该镇地形复杂且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较多,但近10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境内胜利煤矿41年没有发生瓦斯事故。
到2007年,全省创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07年与2002年相比,“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的各类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了30%,过半的示范乡镇实现了零事故。
示范为规范做准备,将示范中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我省开始了“规范化乡镇”建设。规范化建设包括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实。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有牌子”、“有职能”、“有岗位”、“有人员”、“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印章”、“有工作经费”和“有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交通、通讯、事故应急救援、安全监管等所必须的装备和设施”等要求。
预则立。在乡镇(街道)安全监督管理中,我省突出预防,安全监管人员进企业、进村庄、进农家,了解情况,排查隐患,创建安全隐患信息举报奖励制度,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及时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原来乡镇经常可以看到“户户冒烟,家家生产”,如今,这样的景象已经很难看到。随着“三集中”的推进,各地工业园区的安全生产引起越来越多重视。全省现有国家级工业园区5个,省级43个,省批准的147个,化工行业初步形成了7个重点集中发展区。 以化工行业为例,经过几年的发展,四川化工已初步形成了七个重点集中发展区,这么多高危企业集中在一起,危险源叠加,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园区存在安全隐患。为深化园区安全工作,省安监部门严把入园企业安全生产门槛。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建立工作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大力度,强化日常监管。合理界定了园区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解决了以前工业园区存在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不明确的问题。规范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明确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职责任务。明确园区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了园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安全是实现让人民过上幸福、有尊严生活的根本保障。我省安全生产工作一直奉行从基层做起,将安全生产工作做细、做实,从根本解决问题,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成功维护了社会稳定。如今,安全生产工作已深入到每一社区,每一村组。
队伍建设 创先争优成效显著
提要
我省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成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抢险救援的三支常备主力队伍之一。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我省已基本建立“三级机构、四级网络”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省安监系统在执法体系和救援体系上得到长足进步。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安监局、四川煤监局立即启动省局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响应预案,统一指挥调度全省矿山应急救护队伍,积极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成都彭州市、德阳什邡市、广元市等地区和企业的矿山救护队出动200余人。至地震当天18时55分,德阳市天池煤矿一号井井下14名被困人员全部获救平安升井;19时40分,成都彭州市回水煤矿20余人平安升井;23时55分,德阳什邡市蓥华镇老渔洞煤矿井下8名被困人员先后获救平安升井。
玉树地震,灾情重,命令急。2010 年4月14日晚,我省首批52名专业救援队员顺利抵达玉树机场成为了国家层面调集的第一支进入玉树灾区并正式投入抢险救援工作的专业救援队伍。
一场人类迄今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地区展开的最大规模地震救援行动,迅即展开。抗震救灾队员累计成功营救出遇险人员38名,搜寻出遇难人员58名。救助和转运受伤人员240名。全体指战员背后“四川救援”四个醒目的字样深深地印在了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2010年11月21日中午,25个多小时29名矿工全部脱险!在矿难几乎变成死亡代名词的今天,威远县八田煤矿上演了一幕胜利大营救,29名矿工全部成功升井,生命体征良好。
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上,“十一五”期间,我省建立了应急管理“一岗双责”制度,着力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整合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机制、组织预案编制和演练,促进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新格局。
在省局成立了应急办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中心,加快建立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形成以省安委会为核心、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构成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建立了以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中枢,地方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与消防、矿山等专业应急指挥中心共同构成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立了以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市州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企业救援队伍为基础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全省各矿山救援队伍按照质量标准化和资质等级认定要求,平战结合,以练促战,狠抓人员编制、教育训练、军事化管理、装备设施建设、预防性安全检查和应急抢险救援,有13支救护队被评为国家一、二级质量标准化队伍,16支救护队被评为省级质量标准化队伍;经受了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11·21”威远八田煤矿抢险救援的考验,全天候、跨区域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表彰。
在执法体系上,200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成建制地组建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机构,省设安全生产执法总队,市(州)设安全生产执法支队,县(市、区)设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全省执法机构与队伍得到全面建立。
目前,全省21个市(州)、182个县(区、市)全部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4600多个重点乡镇(街道)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煤矿安全监察系统由4个办事处发展为攀西、川南、川北、川东、川西5个监察分局,监察执法队伍130余人。“三级机构、四级网络”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2010年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先后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玉树)抗震救灾模范2人,全国(玉树)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2人,省灾后重建和玉树抗震救灾先进个人8人(享受省劳模待遇),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省五一劳动奖状2个,省工人先锋号2个,省级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各1个。典型引路,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创先争优活动得到了有力推进。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