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四
昨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努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令人印象深刻。
这话温家宝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去年2月,温家宝在英国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也说道:“一个政府不应该怕人民,应该创造机会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
“创造条件”,体现的是一种对批评和监督的开放精神和勇气胆识。政府权力来自于民众,民众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是正当的权利。然而,在现实中,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政府官员常常是被动应对民众批评和舆论监督。因此,不难看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一语中,最有价值的是“创造条件”的理念,这体现了权力对监督和批评的政治自觉。不再是被动的应对监督,而是对批评的开放接受,甚至是对民众批评和监督的主动寻求。其进步意义显而易见。
“创造条件”,对政府来说,其实就是“创造”宽容和支持的环境和制度,而不是阻挠、打压对自己的批评和监督。
近年来,从“软件”来说,作为权利意识勃兴的一部分,民众监督政府的热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其理性监督的能力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日日成长。周久耕“天价烟事件”,就是起源于网友的细心发现;而在云南躲猫猫事件中,民众基于常识而产生的怀疑和实地调查,都推动了事件真相的披露。从“硬件”来说,民众的表达渠道也从未像今天这样丰富。除了传统媒体,民众也借助新兴媒体,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批评地方政府或官员的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人们已经看到了政府顺应民意、宽容对待批评监督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在周久耕抽天价烟事件、云南的躲猫猫事件中,人们均能感受到这种现实的变化。“网友曝光、媒体跟进、政府查处”已成常见监督模式。同时,一些政府部门在“创造条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大多政府部门已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地方建立了“网络新闻发言人”,一些官员建立博客听取民众的意见等;而处理媒体曝光的政府官员不法行为,也开始初显成效。
然而,民众批评和监督政府面临的难题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创造出的好条件也常被异化为“摆设”,比如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阻碍新闻采访的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回复千篇一律;官员的博客不设评论和跟帖功能,甚至自开通之日起就不再打理;政府网站公布的电话不少是空号,有的政府网站更是“叫而不醒”,成“僵尸网站”……
可见,如果没有政府接受批评和监督的主动意识,有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都会锈成废铁。
所以,要真正方便民众批评和监督政府,就要“创造条件”建设和完善批评、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真正过硬的问责机制。问责之手不硬,则人民批评、监督政府之手必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前提,就是给权力套上法治的枷锁。
接下来,各级政府就要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那么如何对待民众的批评和监督,每一级政府和每个官员都应认真掂量其含义:是宽容以待、闻过则喜,还是置之不理甚至闻过则怒?
[责任编辑:fundy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