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健、李立群、何赛飞、辛柏青、于和伟、海清、刘蓓……在2009年寒冬全汇聚到上海弄堂中的“老马家”,热火朝天地演绎起上海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种种变迁。现实题材巨制《老马家的幸福往事》日前结束了在上海两个多月的拍摄,即将转战深圳、海南及日本东京等地,进入第二阶段的冲刺。该剧以总投资4000万,单集百万的成本创下了国内现实题材电视剧拍摄费用的最高纪录。
4000万打造精品剧
上海的影视创作曾占据国产影视剧的半壁江山, 《上海一家人》、《孽债》、《儿女情长》等一批海派经典剧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曾火遍全国,然而此后“小家子气”却成了海派电视剧的代名词。
“其实上海也制作过不少收视率高的好戏,如《聊斋》系列。上海的影视制作人对市场有非常敏锐的把握度,他们往往会用最合理、有效的性价比来投资一部戏,取得很高的收视率和很好的回报。”慈文影视老总马中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只是一部剧除了经济指标,还应该有一个影响力指标。虽然在北京打拼多年,但马中骏却是个地道的上海人,并且是个有点“野心”的上海人,在大家老生常谈上海为什么出不了大片的时候,他便立誓要做一部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上海重大精品剧。
三年前,马中骏与编剧贾鸿源有了这样一个构想,上海至今没有一部真正反映上海平民百姓生活、经历与精神,又得到影视界公认的电视剧宏篇巨制,这与上海这座中国一流大城市和文化大都市是不相吻合的,由此诞生了《老马家的幸福往事》,通过描写上海老城区老式里弄厢房老马家一家人从“文革”后期至新世纪初的近三十年的岁月变迁,以跨年代、跨地域纵横交错的史诗叙述方式,详细记录了上海一户普通人家借助新时期改革大潮,追风逐浪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练。该剧总投资额4000万,以单集百万的成本创下国内现实题材电视剧总投资额与单剧拍摄费用最高纪录。马中骏在拍板时说,“我要的就是几个字:大气、精良、耐看加好看;追求时代精神兼具年代质感。”
走出上海讲述上海故事
《老马家的幸福往事》从“文革”后期写到新世纪初,年代跨度长达三十年,在结束上海市区以及车墩的拍摄后,剧组还将转战深圳、海南及日本东京取景拍摄,对于一部现代剧来说也是大手笔。马中骏表示,“有人说《老马家》是当代版的《上海一家人》,其实并不确切,因为《老马家》比《上海一家人》地域性更广。《老马家》的上海人有随出国潮去了日本的,有的去了深圳打拼,有的则去了海南,我们希望做出来的剧是不存在地域性,只要生活细节、生活质感,以及人的面貌依旧是上海精神。”
为了真实还原八十年代的上海,剧组在车墩影视基地铺陈出一条数千米的南京路长街,动用了500多名群众演员与百余辆上海产的凤凰与永久牌老自行车,再现了当年的无轨电车、空中警察岗亭等实景,而剧组的服装师则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以至江浙一带小镇广为搜罗,只要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的那些旧服装、旧帽子、旧手套、旧袖套、旧围裙等等就统统买下,用于拍摄。
虽然讲的是“上海一家人”,但“老马家”的“家庭成员”除了何赛飞是上海人,其他都不是上海人:扮演老马的林永健是山东人,扮演老马弟弟马二山的李立群是台湾人,马家的三个儿女——“马鸣”辛柏青是北京人,“马拉”六月是台湾人,“马风”涂松岩是黑龙江人,而扮演“老克勒”莫文辉的于和伟则是辽宁人。马中骏对此解释说他要的就是这种“混搭”的效果:“过去人们对上海戏的印象便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演员们都带着比较重的上海口音,但实际上既然是要向全球来展现上海,写上海的故事就不应该很地域化。所谓的上海味道不是用了上海演员就能够体现的。” 新报记者|潘昕|文|朱良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