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之汪潮涌
中国城网站和《新西兰镜报》联合对话中国著名投资人
作者:徐吉刚
他,中国著名投资人,胡润中国财富榜第654位,个人财富10亿人民币;
他,中国最早的MBA之一,最早进入华尔街工作的中国留学生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海龟之一;
他,中国第一个搜索引擎“百度”和中国大型门户类网站“搜狐”的主要投资人之一,获得巨利;
他,个人出资一亿人民币,与外方合作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美洲杯”帆船赛船队,成为中国人进军国际性顶级帆船赛事的先驱;
……
长长的“第一”清单还可继续书写下去,只因这个富有魅力的名字—“汪潮涌”,是的,汪潮涌做的很多事情皆是只争朝夕。汪潮涌和他的太太李亦非,中国商界的另一位魅力女性,共同书写了中国投资界敢为天下先的传奇故事。
2009年1月,路易.威登杯太平洋系列帆船大赛在奥克兰举行。汪潮涌和他的“中国之队”披挂战袍,转战千帆之都,为记者提供了一次与这位中国投资人展开对话的机会。
上篇:新西兰印象--因帆船而与云乡结缘
美洲杯帆船赛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和F1方程式汽车赛并称为全球四大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赛事。北京奥运会成就了中国人奥运金牌榜首位的光荣与梦想;屡败屡战的中国足球队虽然多次冲击世界杯未果,但总算有过尝试;折戟沉沙的郁知非让中国人在F1方程式赛道上玩了一把心跳……唯独美洲杯赛场上,150年来从未有过中国人的身影。
汪潮涌来了。
“150年没人做的事情让我来做,我感到很幸运。在我的眼里,这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两个同到某地开拓市场的推销员分别向总部报告,一个说:“坏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另一个人说:“太好了,这里的人还都没有鞋穿呢!”
汪潮涌显然是后者。在这位投资人眼里,永远有的仅是机遇,而不是困难。
汪潮涌与帆船有缘,必定与新西兰有缘。帆船让汪潮涌深深的爱上了新西兰这个世界上人均拥有帆船最多的国家。
“新西兰是人口小国,但却是世界性的航海大国,”汪潮涌说,“这里拥有顶尖的帆船运动员,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悠久的帆船运动传统。” 汪潮涌告诉记者,当他坐船行使在奥克兰外海时,看到海面上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的景象,内心不禁涌起一股感动。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沿海城市的海面上能够呈现出这样的景象,国际帆船运动界将站起一位巨人。
“难道让你感动的仅仅是帆之都海面上的壮观景象吗?”记者问。
“当然不!”作为传奇投资人的汪潮涌不会仅仅因表面上的事物而感动,他所看到的是千帆竞逐景象背后所呈现来的生气勃勃的国民精神面貌。
“帆船运动的魅力在于,它不但锻造个人的坚韧,更将铸就一个民族的顽强。如果连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能像新西兰老百姓那样,驾驭白帆驰骋在海洋上,体味搏击风浪的快感,享受大自然带与我们的和谐,那时候的国人精神面貌会是何等的不同?”
是啊,汪潮涌激起了记者的共鸣。海洋,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他,同样属于我们中国人。150年,对美洲杯意味着辉煌和传承,但对中国人则意味着沉重。150年间,中国人实在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曲折、屈辱、沮丧和急躁。当有一天,普通的中国人也可像汪潮涌所言,抛开太多缠绕在我们身上的负担,尽情的驰骋在海洋上时,或许我们的这个民族在物质上但更是在精神与人格上就真真正正的成熟起来了。
千帆竞逐,或许就是汪潮涌心中的强国图腾。
汪潮涌告诉记者,他会认真考虑在新西兰为“中国之队”建立起一座训练基地。这样的规划必定耗资不菲,但他却认为值得,因为这里有太多的经验可供“中国之队”借鉴,有太多的优秀运动员可供“中国之队”挑选,有太多的良好海域可供“中国之队”熟悉国际大赛的环境。
汪潮涌透露,在此次参加路易.威登杯太平洋系列帆船大赛的22名“中国之队”正式队员中,有五名来自新西兰的队员。他们个人技术好、作风顽强、善于配合,对“中国之队”目前夺得银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功不可没。
“此次‘中国之队’到新西兰比赛,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普通市民的热情欢迎,我们处处感受到善意与友谊,” 汪潮涌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的是一分感动,“我也要感谢奥克兰华社的朋友,自大赛开始以来,他们给予‘中国之队’诸多的鼓励和帮助,请代我转达对他们的衷心感谢。”
记者问过几个看过“中国之队”这些天在路易.威登杯中的比赛的朋友,他们当时的感受如何,“感动”是大家一致的回答。不错,当中国国旗和“China Team”字样出现在世界最高端帆船赛事的赛场上时,当主流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异军突起的“China Team”的战绩时,作为一名华人,内心的确涌起的是感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汪潮涌做了一件好事。他也应到受到我们的感谢。记者如是认为。
下篇:美洲杯情结--他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多远
人们都说帆船运动是一项用金钱堆积出来的贵族运动。路易.威登杯如此,美洲杯更是如此。
汪潮涌透露了他所掌握的这样一组数据:一届美洲杯帆船赛中,美国甲骨文.宝马队的预算是2亿美元,瑞士阿灵基对的预算是1.5亿欧元,新西兰队的预算是1.5亿纽币。
中国队的预算是多少?
中国队参加2007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32届美洲杯帆船赛的总花费约3个多亿人民币。这还是在精打细算基础上的花销。
要想进入美洲杯的门槛,仅仅报名费一项的开销即达135万欧元。船员的工资、买船造船、训练和比赛时的日常开销……哪一项的开支都不是小数目。以船员的工资为例,要出好成绩就必须从国际上聘请一流的运动员,而这必须按市场价格支付他们的工资。
3亿多人民币的预算中,汪潮涌的个人投入达1个亿,其余的部分来自赞助商的支持。
多达九位数的开销看似庞大,但对于美洲杯这样的国际顶级帆船赛事而言远远不够。
“‘美洲杯’和‘路易.威登杯’听起来挺前卫,但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还远远不够,‘中国之队’所获赞助的情况不甚理想。”汪潮涌向记者坦承。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欧美强队的经费几乎百分之百都来自赞助。新西兰队的经费中则有一千万来自政府的补贴,剩下的也来自赞助。
32届美洲杯中国队的花费即已经是天文数字,那么的第33届呢?随后的第34届、35届和36届呢?“中国之队”在征战世界级帆船大赛的道路上能走多远?汪潮涌能在支持“中国之队”的道路上走多远?当记者向汪潮涌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其实还想问问他,你的钱还够“烧”多久?
汪潮涌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他转而谈起了美洲杯大赛背后的精神涵义。
他认为,美洲杯大赛背后的精神涵义不容小觑。人们从百舸争流的景象中看到的是国家的综合国力,看到的是企业家的冒险精神,看到的是科技创新的水平,看到的是国民的生活情趣……
美洲杯中不能少了中国人。我们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事物上升到精神的层面时,用金钱去衡量某些事情无疑会变得幼稚,虽然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记者还是决定不再追问下去。当汪潮涌从精神的角度去理解他所做的事情时,记者对他的坚持已经有了答案。
“中国人从来对海洋都不陌生。五百年前,郑和的十九帆宝船驰骋大洋。祖先的光荣在美洲杯中重演,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参与世界性帆船赛事,也有唤起国人海洋意识的用意,重视海洋、利用海洋,中国的强国梦想必须经过海洋。”汪潮涌如是说。
此时的他已经不像是位风险投资者,倒更像一名激进的“愤青”。记者觉得他的这种色彩很率真,也很可爱。多一点社会和民族情结,或许正是功利主义缠身的中国当代企业家所应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记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民族企业认识到美洲杯的价值和它背后折射出的精神涵义。或许有一天,当“中国之队”会被冠名为“联想.华为”队或“海尔.红旗”队而与美国的“甲骨文.宝马”队在世界帆船大赛的决赛场上一决高下。
日本的汽车公司如三菱通过赞助世界顶级汽车拉力赛,让世界追捧“日本制造”,为什么中国的企业不能通过赞助美洲杯,而让世界追捧 “中国制造”呢?是的,是追捧,而不仅仅是接受。这就是汪潮涌在做的一件事情。
“你对‘中国之队’迄今为止的成绩满意吗?”记者问。这或许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花钱并不可怕,怕的是花了钱和没花一样。
听到记者的问题,汪潮涌脸上流露出的是轻松的笑意。
“作为一支全新的队伍,‘中国之队’在参加第32届美洲杯帆船赛时,没有任何的经验。我们的目的即是在于积累经验。然而,船队的表现还是带给了我们惊喜,在比赛中我们曾击败了世界顶级强队--美国队,”汪潮涌告诉记者,“此次路易.威登杯大赛,‘中国之队’于赛前一个月才临时组建完毕,在奥克兰的训练时间也仅有三天。但在我接受你采访时,船队刚刚取得了三连胜,暂列银组第一位。”
“我们是十支参赛队伍中唯一的亚洲船队。”看得出,他对此挺自豪。
“我对中国的帆船运动事业有信心,我对‘中国之队’的前景有信心,”或是为给记者的问题作出注脚,汪潮涌特意说了这样一番话,“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体会到帆船运动的乐趣,随着越来越的中国企业家认识到美洲杯的意义,‘中国之队’在人才和资金方面都将步入成熟期。这将成为它迈向辉煌的基础。”
信心,或许会让汪潮涌和“中国之队”走得更远。记者认为。
后记
就在记者刚刚结束对汪潮涌的访问之际,路易.威登杯赛场上再次传来新一轮比赛的消息,“中国之队”仅以不到一秒的差距惜败于意大利队。然而,一城一地的得失永远不是比赛的真谛,“我们来了”,这才是“中国之队”所要传达的信息。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奥运战略”在近乎总动员的状态中花了整整24年实现了辉煌的目标。美洲杯呢?又一个24年之后,美洲杯奖杯会不会花落中国?无人敢做出否定的回答。这个梦想的实现,或许同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其背后的努力几乎全部来自民间。
当多少年后的某一天,中国人高高的举起美洲杯时,历史会记住几十年前曾有一个叫汪潮涌的人。
汪潮涌